透过小窗幽记,说说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

2023/6/24 来源:不详

杜甫诗云:“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一扇小小的窗子,就可以映射出大千世界的各种景象。

《小窗幽记》是明末儒生陈继儒编写的一部小品文集,分为十二卷,总共一千多句,主要为修身养性、立德立言、为学致仕等内容。

很多初读此书的人,以为它只是古代文人的心灵鸡汤,其实不然。透过《小窗幽记》这扇“窗户”,笔者今天就来说说其中蕴涵的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观。

中国四大名园之苏州拙政园俯瞰图

一、布局观:效仿自然又超越自然

西方的园林,布局通常为规则的几何图案,将灌木草坪修剪得整整齐齐。而在中国的古典园林中,布局效仿自然,各种景观自由排列,显得无规则而灵活。

在《小窗幽记》卷六《景》中,作者描述了一座美丽的园林:

门内有径,径欲曲;径转有屏,屏欲小;屏进有阶,阶欲平;阶畔有花,花欲鲜;花外有墙,墙欲低;墙内有松,松欲古;松底有石,石欲怪;石面有亭,亭欲朴;亭后有竹,竹欲疏;竹尽有室,室欲幽。

这座园林虽然只是作者的构想,但它就是一个极佳的中国古典园林的范本,在布局上体现了中国园林崇尚自然的特点。

首先,园林的道路一定是要曲折的,这样才显得自然而然;其次,各种实物的布置也要没有秩序,不管是屏风、台阶、鲜花、墙、石头、松树、竹子;再次,实物也要显出自然的特点,比如石要“怪”,没有雕饰的痕迹,亭要“朴”,室要“幽”,与自然景观和谐相容。

为什么中国古典园林崇尚自然呢?

这与中国道家文化密不可分。《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国的文人士大夫,背负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任,在儒家森严的等级制度下,内心常常不堪重负,于是,道家崇尚自然的出世思想为文人们找到了心灵的出口,在家中他们开辟出了另一个“自然”,将大自然的万千景象浓缩在咫尺天地中,无需隐居山野,就让疲惫的心灵得到慰藉。

所以,在中国的古典园林中,一定要有“山”和“水”,而且布局一定是效仿自然的。

中国四大名园之承德避暑山庄

另一方面,中国的古典园林又是超越自然的。

纯粹自然的风景固然美丽,但又过于原始荒僻,不适合日常休闲。所以,中国的古典园林又呈现出经过人工改造的“人化自然”特点,经过人为布局之后,比纯自然更富有诗意,每座园林都渗透着设园林主人的个人气质,更适合休闲娱乐。

比如《小窗幽记》卷十二《倩》中说:

石上藤萝,墙头薛荔,小窗幽致,绝胜深山。加以明月清风,物外之情,尽堪闲适。

也就是说,透过小窗看到的清幽景致,绝对要胜过原始的深山风景,再配合自然的清风和明月,这种闲适乐趣妙不可言!

中国的古典园林,在效仿自然的同时,又将园林中的山水、植物、桥梁、亭台楼阁进行巧妙的布局,使其呈现天人合一的特点,人在其中,如同徜徉在自然山水之中,感受不到雕琢的痕迹,这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最大魅力。

中国四大名园之苏州留园

二、实物观:君子“比德于物”的体现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实物,都有着具体的意象,是古代君子“比德于物”的体现。

“比德”说“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一种审美观。意思是自然物象的美,在于它作为审美客体,可以与审美主体“比德”,也就是利用自然之物代指人的品格。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以物来“比德”,比如“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荀子提出了“夫玉者,君子比德焉”,首次使用“比德”之说。

此后,“比德”的审美观逐渐成为了中国文人的一种核心精神,指导了上千年来人们的文艺创作与审美实践,当然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园林艺术。

在中国的园林中,“山”与“水”除了效法自然外,另一个层面,也是园林主人以山水“比德”,在中国古人看来,“山”与“水”不仅是“仁”与“智”的象征,它还能唤起一种博大的使命感,一种与天地共舞的生命感。所以,“山”与“水”在中国园林中是必不可少的基本元素。

园林中的各种植物,也同样是主人的“比德”之物。

在《小窗幽记》中,出现最多的植物就是竹子、松树,经笔者统计,仅在卷六《景》中,“竹子”就出现了13次,“松树”出现了8次,此卷开篇就说:

结庐松竹之间,闲云封户;徙倚青林之下,花瓣沾衣。

由此可见作者对松与竹的喜爱之情。

竹子,作为中国古典园林中最常见的植物,自古以来就有“比德”之意。竹子的飘逸、刚劲、中空都是君子坦荡、正直、谦虚等美德的象征。中华民族崇尚的君子美德,在竹子中都能得到体现。

唐代刘岩夫《植竹记》就说:“君子比德于竹焉。”苏轼诗中也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此外,松树四季常青,一直以来就是君子坚韧不拔、淡泊名利、自强不息等高尚品格的象征。无怪《小窗幽记》的作者会在松竹之间读书煮茶,流连忘返,不知今夕何夕。

中国著名私家园林:扬州个园

三、意境观:含蓄隐幽,步随景移

中国的古典园林,在意境上呈现出“曲”和“隐”的特点。

《小窗幽记》卷六《景》中,作者描绘了一个山中小园:

山曲小房,入园窈窕幽径,绿玉万竿,中汇涧水为曲池,环池竹树云石;其后平冈逶迤,古松鳞鬣,松下皆灌丛杂木,茑萝骈织,亭榭翼然。

这段描述中,作者多次表明了园内园外的道路曲折幽深——通往这间房子的山路是曲折的,园中的小径是幽深的,园中的水池是弯曲的,园后的平冈是蜿蜒曲折的。

这是中国园林含蓄隐幽之美的典型体现。

刘勰《文心雕龙·隐秀》中说:“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中国文学的艺术特点,通常是情在言外,含而不露。

中国的园林艺术,是在中国文学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自然离不开中国文学中“诗性”的特点。唐朝诗人常建说:“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只有“曲”才能通往“幽”,才能寓有限于无限,给人无尽遐想,指引着人们不断探索与思考,这种诗性的审美观感,深深地烙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

因此,中国的古典园林,设计者常常通过借景、隔景等手段,造成层次上的变化感,达到移步异景的效果。具体来说,就是综合使用百转千回的小径、错落有致的植物、园中有园的院子,分割园林的空间,营造出一种扑朔迷离般的梦幻感受,即便是十几亩的方寸之地,也能见到多姿多态的景象,让人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犹未尽之感。

比如拙政园中的水廊,通过分割水面,使得景物若隐若现,空间半隔半透,景观极富层次感,增加了水面的开阔度。

一览无余的园林,无法让人产生联想,也就缺乏深厚的意境。透过变幻多姿的中国古典园林的山水、花草、院墙,只有细细品悟,才能懂得其中的奥妙。

岭南著名私家园林:顺德清晖园

结语

英国18世纪著名建筑家威廉·钱伯斯说:“中国人的园林布局是杰出的,他们在其中所表现出来的趣味,正是英国长期追求而未能达到的。”

虽然《小窗幽记》中关于园林景观的描写并不多,但是我们从中也可以窥见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点。中国古代的文人,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自己的审美趣味相结合,融入到园林的造园艺术中,其审美价值远远超出一般的景观,让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49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