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八怪生活再潦倒,我的笔也要我做主
2024/1/22 来源:不详北京中科白殿医院官网 http://www.xxzywj.com/扬州八怪画像,图片来自网络
尼采说:“就算人生是个梦,我们要有滋有味地做这个梦,不要失掉了梦的情致和乐趣;就算人生是场悲剧,我们要有声有色地演这出悲剧,不要失掉了悲剧的壮丽和慰藉。”这一生活哲学如果放到年代的清朝,大概说的就是“扬州八怪”!
“扬州八怪”人物关系离经叛道,是同时代的人赋予他们的标签,曾有人讥诮说:“示崭新于一时,只盛行于百里”,受生活所迫,他们中也曾有人自嘲:“自笑成孤调,难堪入尘世”“黄金避我竟如仇,湖海英雄不自由”。然而抛开世俗的功名和利禄,他们在当时“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富庶之地,不过是一群以写字卖画作“稻粱谋”的落魄文人——“匣有千金砚,囊无一酒钱”是黄慎,“乞米难盈翁,担书竟满车”是汪士慎,“聊以卖画佐朝餐”是郑板桥,“十日厨烟断米炊,古梅几笔便舒眉”是李方膺,“吾与鹤同饥”是金农,“我是无田常乞米,借园终日卖梅花”是李鱓,“鸥鸟随水流,扁舟任钓翁”是高翔,以及“凡有人处皆有鬼”的鬼画家罗聘。
就是这样一群不入时流、却敢立己意于天地间的人创造了后人看来的“掀天揭地之文,震惊雷雨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他们拒作画奴,张扬个性,后世之人称他们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最后一片灿烂的星群,他们的精神和作品影响和哺孕了后来像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徐悲鸿等艺术大师,直接启示了近现代海派画家而成为中国现代绘画的主流面貌。
金农《设色佛像图》金农(-)
浙江钱塘(杭州)人,字寿门,号冬心先生,又号司农、稽留山民、昔耶居士、曲江外史、心出家庵粥饭僧等,久居扬州。平生以布衣为乐,有人荐举为博学鸿词科,未就,好游历,足迹半天下,喜诗词,著有《动心先生集》《自度曲》等十多卷。善书法,其隶书自创一格,自谓“漆书”,是清代隶书名家。50岁后始作画,竹、梅、马、佛像、人物、山水皆能,尤擅墨梅,格高貌古。
郑板桥书法《难得糊涂》郑燮(-)
江苏兴化人,字克柔,号板桥。扬州八怪中最有代表性的画家。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官山东范县(现属河南)、潍坊知县十二年,爱民如子,后掷去乌纱,居扬州卖画。他工书法,自创乱石铺街的“六分半书”,很有“金石味”气息。绘画得力于徐渭、石涛,兰竹尤精,善诗文,诗意新奇而直抒心声,著有《郑板桥全集》。
黄慎《羡门论道图》年黄慎(-)
福建宁化人。字恭寿、恭懋;号瘿瓢子,又号东海布衣等。自幼家贫,一生布衣,寓居扬州,卖画自给。早年师法上官周,多作工笔,中年以后变为粗笔写意,并以草书入画,长于人物、山水、花鸟,以人物画为最,常以乞丐、流民、渔翁等社会下层人物入画,线条多飞白、迅疾之迹,变化无穷,虽寥寥数笔即能形神兼备,后又用狂草笔法作画,纵横挥毫、气象雄伟,擅长草书,著有《蛟湖诗钞》。
李鱓花卉十二开之七李鱓(-)
江苏兴化人,字宗扬,号复堂,又号懊道人。康熙五十五年(年)中举,以绘画召为内廷供奉,后又出任山东藤县知县,有两革科名、一次贬官的遭遇,回扬州后以卖画为生。他在绘画上曾师法王媛、蒋廷锡、高其佩,又受石涛笔法的启发,崇尚写意,所作花卉落笔劲健而有气势,不拘法度、纵横驰骋,尽得天趣,对晚清花鸟画有很大影响,著有《浮沤馆集》
拍自《我们存在,因为不羁》一书李方膺(-)
江苏南通人,字虬仲,号晴江、秋池、衣白山人等。雍正年间以诸生受保举,历任乐安、兰山、潜山、合肥知县,因得罪上司被劾,去官后寓南京借园,来往扬州卖画。他善画松、竹、兰、菊诸小品,尤擅写梅,纵横跌宕,意在青藤(徐渭)白阳(陈淳)之间,画巨幅则苍老浑古、墨气淋漓,画狂风中之松竹别具生趣,善诗文,著有《梅花楼诗钞》等。
汪士慎《白梅图》汪士慎(-)
安徽休宁人,字近人,号巢林,溪东外史、晚春老人,寓居扬州,一生清贫,唯好饮茶,擅长花卉、尤精画梅,善用繁枝,落笔端重,不矜奇巧,有时亦作疏枝,不论繁疏皆有空里疏香、风雪山林之趣,54岁时左眼失明,67岁时双目失明仍挥毫写狂草大字,署款“心观”,自谓盲于目不盲于心,有诗词《巢林集》传世。
高翔《平山堂八景册》高翔(-)
江苏扬州人,字凤冈,号西唐。终身布衣,曾随程邃学山水,又法弘仁、石涛,石涛死后每春必往扫墓,终身不辍,所作山水危岗险径、山崖幽篁,给人以清秀闲静、雅韵欲流之感,擅画梅,笔意疏秀、墨色仓润,精篆刻,金农印章多出其手,工八分书,晚年右臂病废,乃以左手书写,更具天趣,著有《西唐诗钞》。
罗聘《寒山拾得图》罗聘(-)
江苏扬州人,原籍安徽徽州。字遯夫,号两峰,又号金牛山人、花之寺僧、衣云和尚等。侨居扬州,为金农入室弟子。他博闻好学,刻苦读书,通画学十三科,读奇书五千卷。一生布衣,好游历。其画题材极广,人物、山水、花卉无所不精,尤精画鬼,代表作《鬼趣图》曾轰动当时文坛,人称“高生老”。他的作品以清奇拙奥见长,诗文著有《香叶草堂诗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