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古刹觅无踪方丈佛珠今犹在
2023/2/7 来源:不详无论是李白的“疑是银河落九天”,还是苏东坡的“横看成岭侧成峰”,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巨擘面对庐山的美景,总是极尽溢美之词,如今的庐山仍然称得上“匡庐奇秀甲天下”(白居易《庐山草堂记》),白居易对庐山尤为眷顾,“恋恋不能去”并且设草堂而居,还写下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大林寺桃花》)的千古名句,庐山至今还有花径公园的景点,但是诗中的古刹大林寺,早已没有了踪迹,已经成为历史的回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诗作《大林寺桃花》
唐代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诗人到此,本以为四月份山下已经是百花凋零殆尽,然而这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放。诗人正在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惋惜,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古寺山中来了。诗人白居易脍炙人口的咏桃花诗,诗中所提及的山寺便是庐山山上最古老的梵刹——大林寺。大林寺桃花如此魅惑的诗境,正好应了白居易的心境,也是诗人雅居草堂遍游庐山的真正原因之一。
大林寺载风雨
桃花灼灼,峰岭环回。白居易诗中的大林寺,原本位于庐山大林峰。公元年,佛教东渐高僧慧远大师之徒昙诜来到庐山山顶开讲佛法,昙诜在此“杂植花木,郁然成林”,后来就有了大林峰的地名,这里四面峰环,泉石松竹,别有洞天,堪称匡庐间第一境,昙诜在此修建了寺庙弘扬佛法50年。根据大林寺诗文记载,大林寺当年规模较大,与西林寺、东林寺并称庐山“三大名寺”。到了唐代,大林寺成为中国佛教圣地之一。
大林寺至宋代由盛转衰,还历经数次火患,千百年间虽有复建,但规模始终未能超过唐代。到了清初,大林寺遭遇火灾,康熙、雍正年间,大林寺仅存数间破屋,孤僧主持。日军入侵庐山后,大林寺更加衰落。解放以后的年,在大林寺所在的大林峰,因兴修水利开挖如琴湖,大林寺被拆除,原寺庙遗址淹没湖中。人工开凿的如琴湖又叫西湖、花径湖,如今是整个庐山旅游馆所的饮用水源之一。如果游客仍然要寻迹大林寺,只有到花径公园内,沿如琴湖桃花径而行,吟诵古诗发挥极致的想象,才能感悟大林寺当年的佛法盛事和美景风物。
大林寺方丈念珠至今犹在
在庐山博物馆,至今藏有一串原大林寺住持的念珠,大林寺虽然已经杳无踪迹,大林寺住持的念珠则一直得以流传,这串大林寺念珠的使用年代,应为清初大林寺方丈所用,经历清初以来几代大林寺住持之手,其中还有近代著名佛教大师太虚法师,这也是一件见证大林寺几百年历史岁月的珍贵文物。建国后,大林寺念珠由庐山管理局交由庐山博物馆前身庐山文物陈列室收藏,至今保存完好。
紫檀木念珠佛教艺术珍品
大林寺留存馆藏的文物念珠,采用珠呈褐墨色的紫檀木制作,圆球形,粒粒均匀,光洁温润。念珠共计颗,总长厘米,重克。每18颗木珠间以佛头、腰珠或隔珠相隔,六等份排列,细线绳串联。念珠装饰有黄色象牙佛头1颗,其中镶嵌一款白象微雕,普贤菩萨骑在白象上,白象前有一盘蛇,右上有篆体“普贤菩萨”四字,左上有一“巳”字,远处为山水背景;念珠还有水晶腰珠1颗,水晶隔珠4颗,整串念珠存放于枣红色木制方盒中,盒盖面上嵌有贝壳制作的花鸟图,飞鸟立于花草丛中,形象栩栩如生。
庐山是一座诸多教派和谐共存、繁荣共生的尘外之境,文玩爱好者如果有一天去庐山旅游,在庐山博物馆一睹这款文物级的大林寺极品念珠,定将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