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首大寒节气的诗,读之如鱼饮水,冷暖自
2022/8/30 来源:不详大寒是二十四节气最后一个节气,农活要等立春后才开始做,所以北方人讲究“大寒须守火,无事不出门”。大寒过后就是“冬去春来”,新春的脚步越来越近,家家为辞旧岁,迎新年做准备。
古代大寒节气,是不是家家都在为新年做准备,美食美酒,一屋温暖?
小编特意整理了三首诗,让我们通过这三首诗,走进白居易、王铚、曾巩等文人们的大寒,透过他们的诗作,了解一下那个时代的至寒至暖,所谓“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第一首:白居易《村居苦寒》:
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纷纷。
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
回观村闾间,十室八九贫。
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
唯烧蒿棘火,愁坐夜待晨。
乃知大寒岁,农者尤苦辛。
顾我当此日,草堂深掩门。
褐裘覆紖被,坐卧有馀温。
幸免饥冻苦,又无垄亩勤。
念彼深可愧,自问是何人。
赏析:这首诗创作于元和八年,即年的十二月。此时的唐朝大唐气象不复存在,气若游丝。民间百姓生活困苦。已经41岁的诗人,离职丁忧,回到故乡关中渭上。在这里见证了村民“寒无衣可穿”的生活,写下了这首诗。
据《后汉书桓帝记》记载:“冬十二月,洛城傍竹柏枯伤。”正常情况下,竹柏经冬不凋,但是作者却看到,寒冬腊月大雪纷飞,寒雪天气,民不聊生。
可见严寒之剧烈,在这种极寒天气下,诗人目睹了“无衣民”的生活。村子里“十室八九贫”,北风怒号,村民们单薄的布衣无法避寒,只能靠烧蒿棘取暖,整夜无法安睡,愁容满面。
作者虽有衣穿,有棉被盖,但仍然深感自责,感叹“乃知大寒岁,农者尤苦辛!”这是诗人感同身受的深切体会,也是白乐天仁心天下的体现。面对贫苦村民,寄予深切同情。
诗人记录的不单单是岁末的严寒,他以此讽喻诗揭露社会现实问题,并在《重赋》《宿紫阁山北村》等作品中对宦官专权,税负太多大胆纪实,并通过《观刈麦》《村居苦寒》等作品,对光大劳动人民贫困潦倒的生活深表同情。
白居易的讽喻诗,将汉代《毛诗序》以来的儒家教化诗论进一步引向深入,突出了文学的政治道德意义,白居易因此成为儒家思想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
人生启示:为官为政,当以人民为中心,“衙斋卧听萧萧雨,疑是民间疾苦声”,造福人民的事业才是最大的事业。
第二首:王铚《梅花》
孤高来处自天人,末上常先万物新。
不有大寒风气势,难开小朵玉精神。
冰溪影斗斜斜月,粉镜妆成澹澹春。
直伴东风到青子,多情不逐雪成尘。
王铚是宋代文人,曾任枢密院编修官,在《四六话》一书中说:“凡学,道学文渊源,从来皆然也。世所谓笺、题、表、启,号为四六者,皆诗赋之苗裔也。故诗赋盛,则刀笔盛,而其衰亦然。”
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云:“王性之读书,真能五行俱下,往往它人才三四行,性之已尽一纸。”出生于书香世家的王铚,博闻强记,一目十行,才华了得。
从这首《梅花诗》看,首句就破空而来,万物萧索的天地之间,梅花傲霜雪而绽芳姿,给苍茫天地带来一抹生机。
颔联和颈联对仗工整,清雅俊拔。在大寒节气,梅花在酷寒中粉妆玉砌,疏影暗香,在银色的月光下,越发显得清丽脱俗。其香气似乎从时光深处凌寒而来,幽幽淡淡,其花影更是飘逸绝尘,姿容高贵,迎接早春的到来。
尾联说梅花追随寒冬却不惧霜雪,因而迎来了东风送暖,梅子结果。而冬雪在给予梅花无情的打击之后,却在春风中零落成尘,灰飞烟灭。
人生启示:
这首诗告诉我们,人生中应该有一次华丽的绽放,为了这一次绽放,你需要不惧困难,迎难而上,才会迎来生命的春天。
第三首:曾巩《元沙院》
升山南下一峰高,上尽层轩未厌劳。
际海烟云常惨淡,大寒松竹更萧骚。
经台日永销香篆,谈席风生落麈毛。
我亦有心从自得,琉璃瓶水照秋毫。
曾巩的祖父曾致尧、父亲曾易占皆是北宋名臣,在官宦世家长大的他,自幼聪慧好学。宋神宗熙宁十年()八月,曾巩以度支员外郎、直龙图阁的身份,由洪州(今江西南昌)移知福州,受神宗御赐绯章服。
福州任上,他勤勉为官,心中所想皆是百姓之事。大寒节气,身在闽南的曾巩,虽然感受不到北方寒冷的天气,但是年关将至,离家千里,他不能在母亲身边尽孝,于是登上高山,寻访始建于唐宣宗年间的元沙院,极目远眺,难掩思乡之情。
海天交接处,烟云黯淡,只有山上的松竹傲骨迎风,不惧高寒。诵经台上,香雾缭绕,风烟俱净,作者参禅悟道,放下羁绊,胸中只有天下,诗人似乎醍醐灌顶,人生一世,与其为心所累,不如拿一颗滚烫的心,为苍生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
曾巩为官期间,办学校、修城池、整吏治、平冤狱、抓治安,勤政爱民,廉洁奉公,废除苛捐杂税,深受百姓拥戴。
启示:
屈原曾说:“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一个心怀天下,忧国忧民,深切关心民间疾苦的人,人们是不会忘记他的。
总结:
这三首写在大寒时节的诗,既没有冬去春来的酒宴告别,更没有莺歌燕舞的辞旧迎新,甚至读之不忍。白居易以仁心体谅百姓之苦,曾巩身体力行为百姓办事,王铚忠孝不能两全,是因为,大寒虽寒,却有那么多的人心甘情愿为这个世界送去温暖。
#唐诗宋词#
本文为原创,百家号首发。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