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韵新时代丹青颂辉煌当代名家献礼二十大

2022/12/25 来源:不详

艺术简历

许集厚,年出生,广东揭阳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六、七次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六届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代表大会代表,揭阳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第二、三届揭阳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揭阳市青年书法协会名誉主席(第一届揭阳市青年书法协会主席),揭阳市优秀专家和拔尖人才。荣获广东省总工会、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颁发的“广东省职工艺术家”称号,六次荣获揭阳市委宣传部年度宣传文化精品奖。

书法作品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书法展、全国书法艺术大赛冼夫人奖,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广东省首届南雅奖书法篆刻展、广东书法精品展、广东书法名家力作书法展、广东省中青年书法篆刻展、中韩书法展、粵港台书法联展,第二届全国名家书法艺术双年展等大型书法展;刊登《荣宝斋期刊》、《中国书法》、《书法报》等杂志报刊。作品被毛主席纪念堂、毛泽东新闻研究院、朱德研究院、天安门收藏。年丈六巨幅书法作品《毛泽东词.沁园春雪》和《苏东坡词.赤壁怀古》二幅被人民大会堂收藏、悬挂;为潮汕地区多处地方题写招牌、匾额,深受各界人士好评,并多次成功举办个人书法展览。

已出版《许集厚书法》、《许集厚钢笔书法》、《许集厚书法作品选》、《许集厚书法集》等。其艺术成就多次被省、市电视台以及中国书法艺术网、书法网、当代书法网、荣宝斋在线、百度、书法天下、墨品书家等多家网站进行专题报道,被《红旗》、《华人经济》、《杰出人物》、《南方商界》、《湘商》、《中国新闻》、《荣宝斋》等杂志宣传报道。

《鹅池》68㎝x48㎝

《豁达》68㎝x48cm

《诗书、松竹》对联

《毛主席词》㎝x70㎝

《一簾、三径》对联㎝x35cmx2

《欧阳修醉翁亭记句》68㎝x48cm

许集厚先生书法艺术浅谈

文/李志宏

揭阳山川灵秀,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书画名家辈出,蔚为风雅,揭阳乃粤东重镇,虽与中原罕有来往,但由于受到海派的影响,这并不影响揭阳书画艺术的发展,从事艺术者有文人政客,也有专业书画家,皆能引领一方潮流。对于艺术家来说,交流的局限往往成就了其独特的风格面貌,在学古和出新两者之间艰难探索,更容易走出一条迥异于大众和时风的道路。

硬笔书法的探索

许集厚先生出生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他的父亲是乡里秀才,精通古文书画,因此,许集厚先生从小就对写毛笔字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十多岁的时候,就开始临摹柳公权的楷书,手追心摹,高中毕业之后,他做过民办教师,到了年,报名应征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海南军区服役。在军营中,他一有时间就练习毛笔字,并有幸得到了广州著名书法家梁锦英先生的指点,书艺大进。

年,许集厚先生转业到揭阳县政府工作后,一直加强对书法的研习,由于长期在政府从事文职工作,一有空暇就写钢笔字,因此积累了不少钢笔书法作品。先生的钢笔字不拘于时,不囿于古,他从古人和当代名家的作品中汲取养分,学以致用,他认为钢笔书法也属于艺术的范畴,虽然钢笔书法的线条没有毛笔字那样丰富,但用笔和结构都有很高的技术难度,既要严谨端庄,又要生动有味,他喜欢用美工笔写字,因此弥补了硬笔字用笔单一的局限。年,先生将十多年来写的钢笔字,挑选出一些较为精彩之作,结集出版了《许集厚钢笔书法》,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轰动了潮汕书坛,不少书法爱好者争先临摹学习。

先生的硬笔作品集主要以抄录古代优秀诗文、书论和毛泽东诗词为主,都是大众喜闻乐见的题材,书体以行楷和草书为主,铁画银钩,俊逸洒脱,给人一种明快清新的艺术审美感受。在那个时代,出版过钢笔字帖的人确实不少,但以实用为多,追求端正和整饬,稍加流畅秀美,这些钢笔字都有从古人吸取养分,比如梁鼎光学赵孟,冯宝佳学欧阳询,庞中华学颜真卿,但用笔工具也以传统钢笔为主,以实用美观为主,笔画很难在提按上有所发挥,基本只是在长短和曲直上用足功夫。许集厚先生在掌握毛笔书写技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个性,化刚为柔,化板为活,追求用笔之刚劲多变,结体之开阔奇宕,古人云:“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他写的钢笔字,简捷迅猛,运斤成风,由于他的字瘦硬刚劲,却能通过灵活使转,因此赋予了作品刚柔并济,虚实相生的艺术风貌。十分遗憾的是,先生的钢笔作品集并没有向全国大量发行。

钢笔书法只是先生在艺术生涯上的小试牛刀,他在艺术上的成就还是在于毛笔书法。

《兰亭》50㎝x70㎝

《风华正茂》68㎝x68㎝

《清代施闰章山行诗》90㎝x48㎝

《李华诗》㎝x70cm

《闲栽、细嚼》对联㎝x70cm

《毛主席给彭德怀同志诗》

㎝x70cm

毛笔书法艺术的实践

许集厚先生笃志勤学,学古人而不拘泥,勇于创新,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和省内的书法大赛,全国各大书法专业媒体也多次报道他的艺术事迹。他把行草书当作主攻对象,这是因为行草紧接地气,深受大众喜爱,加上他善于从古人碑帖中汲取营养,化为己用,因此他的作品形成了个人独特的艺术语言。

许集厚先生自小临习柳公权的楷书《玄秘塔》,注重强其骨气,他学习书法不局限于某家门室,也不厚古薄今,在他在看来,一位书法家深入古人碑帖,由于个人的阅历,修养和喜好,必定会有所取舍,殊途同归,能够将古人碑帖的某一些优点融为己用,不断壮实个人艺术语言,这才是善学者。先生遍临王羲之、孙过庭、米芾和赵孟等人的法帖,也参考了近现代启功、梁锦英和周慧珺书法中的一些特点,从他的书作中也能够隐约窥见其学书历程,比如他作品用笔中盈挺拔,结构清刚,这些都是受到启功先生的影响,比如转折圆润敦厚,兼之以侧锋的用笔,水墨酣畅淋漓,则是对周慧珺书法的借鉴,但他的书法与启功、周慧珺两位先生面貌截然不同,这源于他坚定的古风意识,他注重广收约取,融会贯通,像鲁迅一封信所说的,必须如同蜜蜂一样,必须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学习书法也应作如是观。学古而能化,老实而能活,凭借个人的勤奋和努力,先生的书法在长年累月的临帖实践中走出一条迥异于他人的道路。

许集厚先生的楷书既学柳,又学唐人诸家,元人赵孟等,他曾经用小楷抄写道德经,用笔沉稳和灵动,骨气洞达,非常重视主笔的呈现,也重视结构奇正相生,细观他的小楷,中宫收敛而四周伸展,从中不难看出这是对钟绍京《灵飞经》的借鉴,但在现实中,他极少创作小楷书法作品。事实上,他把大部分时间都放在行草书的创作上,在书法艺术上,能够“达其性情,形其哀乐”的,莫过于行草书法,许集厚先生在行草书法上用功最多,他的行草书法立足于二王一路,尤其是对王羲之、孙过庭和怀素三家临习最勤,又能够巧妙借鉴近现代林散之先生等大家的用墨之法,启功先生的用笔之法,加入了丰腴的转折,因此学古而不类古,不类古而意会于古,贵形而不贵苦,在若即若离,似古非古之间游弋。

先生认为楷书是个人基本功力的重要体现,不学楷书,字必俗野,但是行草书又是书家才情发挥的工具,在书写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都不容犹豫,就算间中有懈笔,也要做到气韵生动,在书写技术方面,他对字的轻重、长短、开合、收放、奇正等辩证元素都十分重视,取中和之道而不入平庸之途。先生也非常喜欢一笔书,也深受到了张芝和王献之的影响,所谓一笔书,并非连绵不断之意,而是从构思、用纸、落墨的书写前准备,以及起笔、行笔、收笔的过程,当做到“随机迸发,一气呵成”,清代梁同书说过:“写字要有气,气须从熟得来,有气自然有势……自然贯注成一片段,却著不得丝毫摆布,熟后自知”,许集厚先生的草书创作实际上是对梁同书书学思想的实践,也和董其昌所说的“字须熟外熟”之论暗合,因为精熟过人,他所创作出来的作品,往往有出彩的地方,再次书写则未必更佳。他不满足于只是把字写好,善于在墨法和章法上做一些尝试,因此也创作出一些颇有创意的少字作品,比如《正气》、《鹅池》、《云》和《福》等,可谓守先待后,守正尽变,意居笔先,形随法立,他认为书法最难之处不在于完美的技法,而是在于书家在神闲意适、纸墨精良之时,能否做到心手双畅,神采活现。他在艺术的园地里用心耕耘,营造着一座理想的家园。

《天上、人间》对联cmx68cm

《王涯诗》68㎝x48㎝

《窗竹、野泉》对联㎝x35cmx2

《毛主席词》㎝x35㎝

在我看来,“秀逸俊迈,雍容端庄”正是是许集厚先生书法的重要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书卷气浓厚,注重巧拙相生。许集厚先生书法以二王为基,参学孙过庭和米芾诸家,法度严谨而气韵生动,极具书卷气息。他特别重视作品线条的稳实和变化,不管是“细若游丝”还是“聚墨成形”,皆能因字赋型,意趣盎然,这一切都来源于他娴熟的用笔技巧,著名书法家、篆刻家李刚田先生曾这样评论先生的书法:“行笔自然有骨力,起止转折处变化也很丰富”,用笔之道,要注重“巧拙关系”和“中侧关系”,许集厚先生的书法在巧方面可谓是得心应手,最难能可贵的是,他没有将“巧”当作终极的追求,而是借助一些拙厚的用笔相形对照,使巧更巧。在用笔上,他敢于中锋和侧锋并用,使其书作骨气洞达,更为沉稳活泼。

二是纵横取势而不碍于避让映带。先生的书法在纵向取势和横向取势都能因字制宜,先生的书法注重阴阳辩证的关系,在字的大小,轻重,方圆等对立中,总能找到平衡点。除此之外,他更注重字里之间,字与字之间的避让、映带和穿插,强化了字的对比,制造矛盾并解决矛盾,从单字的多变到总体布局的生动,皆能做到筋强墨润,酣畅淋漓,极具感染力。

三是用墨多变而不伤于儒雅风度。中国书法属于单色的表现艺术形式,当墨色出现了干湿浓淡等丰富变化之后,便会使其美感大为增强,古代书法大家,都善于用墨,所谓浓见活泼,淡得华滋,许集厚先生是用墨,多年的创作经验,使他深谙各种纸墨特点,他大胆运用渴笔和枯墨,丰富了行草书线条之表现力,儒雅清新,有深谷幽兰一般的气息。

四是章法布局的巧妙安排,令人耳目一新。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曰:“古人论书,以章法为一大事”,笔者从章法的形式感和题款钤印两方面来谈论许集厚先生的书法。先生平时创作的常规作品,章法安排以不满为佳,通常到了最后一行,会留下几行半的空白,落款的字也因为所存留的空白而布置,或两行,或三行四行,甚至在作品的中间部分,也会留下有情之白,“当白计黑”,给人无以遐想的空间,但也有一些作品又能出奇制胜,比如借助小字题跋,或者在作品中间增添一些文字说明,以《龙腾四海》四字吉语为例,在第三个字“四”字的上方盖上一枚方印,下方加上一些说明文字,原来是因为“四”字过于小,通过题跋和盖章,使作品更为平衡和谐。至于钤印,除了斋号印和名字印之外,还有一些动物肖形印,佛印,贤士印、吉语印等,印章形状不一,这些印章和作品相互衬托,使得作品在形式构图上更有独特的味道。

榜书书法艺术

榜书又称“擘窠大字”,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榜书从赞颂帝王功德,装饰皇家宫殿发展到题写寺宇城楼、名山大川,最后进入寻常百姓家,榜书有要做到易于辨认,端庄典雅,厚实醇正,书体选择也以楷书,隶书和行书为主,许集厚先生榜书作品遍布潮汕地区以及海内外的潮人集合地,他题写了不少学校,庙堂、山川、园林、门楼和店招,受到了潮汕地区民众的喜爱,他擅长用行楷书法题写,他最先被大众认可的也正是他的题匾榜书,他认为题写牌匾,一定要“精益求精,力求表现出艺术性,使得字制作出来后,让人得到优美的感受”,他的榜书书法有三个重要的特点:

一是用笔厚实而不乏活泼生趣。厚实固然能使字稳如泰山,若是四平八稳,必定会失去趣味,因此,他将字的笔画长短和粗细进行适当夸张,字形平正,中宫收紧,四周开展,字间隐藏着十分丰富和微妙的变化,可谓大处入手而小处着眼,先生重视突出字的主笔,使字显得更为稳实。

二是注重章法的和谐。王羲之说过:“字如算子,便不是书”,但榜书字的大小又不能相差太多,否则会失去和谐。先生通过多方面的尝试,在位置平均的基础上,有意将一些字写得稍微含蓄,将一些上下伸展,或左右伸展,因字赋型,在字间留白上苦心经营,颇具情调。

三是个人面貌的呈现。大凡优秀的书法家,其作品都具有优雅的个性,就算不落款,也能够让人一眼就认得出来,当代不少中青年书法家,写小字还能应付自如,一旦写大字就迷失方向了,写成任笔为体,毫无个性的自由体。先生的榜书,虽取法二王一脉,在用笔技巧和结构造型上,却有个人的独特面貌,不管是蝇头小字还是擘窠大字,都能够将这种面貌非常完整地表现出来,甚为难得。

艺术观点

先生虽然在艺术上,实践远远多于理论研究,但他从不盲目自满,闭门造车,他坦言自己学历不高,知不足而更加勤奋好学,一向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书法艺术,他遍观历代书论,名家碑帖,又处处留心身边的名胜古迹的书法,这使得他的书法日益精进,以至独立。

以古为用,古今结合的学书理念

许集厚先生提倡学习古人而又有自家面貌,他的书法从二王,孙过庭和米芾诸家吸收养分,立其大体,和前人法帖相比,不难看出他在用笔和结构上的匠心独运,他的作品单字因势赋型,长短随度,在结构上更为放达开张,用笔更为温润厚实。先生不厚古薄今,他也学过隶书和北碑,重视骨力和气质特点,比如他临摹《兰亭序》和《书谱》,重视取其神韵,虽然结字接近原帖,但在用笔上已经渗透了个人的意象经营,和原帖相比,先生所临的作品更加注重厚实沉稳之美。

上个世纪末,中国书坛受到西方设计理念的影响,出现了愈演愈烈的现代书法,先生认为现代书法的构图和墨韵确实有打动人的地方,但不能脱离汉字而玩弄光影,他认为写现代书法也要学习传统,才能写得自然,才能写出自己的想法,不管如何,传统是基础和核心,缺乏传统的创新永远是无源之水。在他看来,优秀的现代书法作品应该做到亦古亦今、既传统又现代这个准则。

《塘埔湿地公园》景区题字

《双溪明月》景区题字

《海不扬波》景区题字

严谨认真的创作态度

许集厚先生的书法思想没有形成长篇论著,笔者每次向他请教书法,他都能够引经据典,对于书法艺术的发展和书家艺术风格的塑造,提出了不少新的观点,倘若他没有深入学习书法理论,没有广阔的视野,绝不可能练就这种独特眼光的,许集厚先生曾经说过:“没有文化修养是不可能在书法艺术上取得更大成就的,要有字外功夫,有丰富的文化知识才能够充实书法艺术。”

对于创作的每一件书法作品的内容,先生一直抱着严谨的态度,这种严谨表现在两个地方,一是对书写内容的重视,特别是对古诗文古今异体字、通假字、讹字还有别字等,他都要做一番考证,我翻阅了先生近年创作的作品集,基本没有看到错别字。其次是对字法的书写问题,他从不马虎敷衍,遇到稍有疑惑的字,都会查阅书法字典,对于字的写法,以古为基,从不随意变乱古法,比如“龙”字的草书写法,先生查遍古今法帖,找到他认为最精彩的例字,加以改造,并单独创作成大字作品,他遵循“字字有来历”的学书思想,比如大字作品《鹅》,则是从王献之法帖中得到启发。正因为如此,他的作品很少有信笔之处,也很少有模棱两可的地方。

“书为心画”的大草情怀

明代才子徐渭说过:“世间无物非草书”,草书之难在于可以师其形而难得其神,许集厚先生认为在书法史上出现“草圣”,现代“草圣”,却没有出现“楷圣”和“隶圣”,这是由于草书书法的难度造成的,草书具有广阔的探索空间,创作者的经验阅历、学识修养和气质情感的差异,其作品面貌也必定会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古人对于草书,一直褒贬不一,从实用的角度来说,将草书说得一无是处;从抒怀的角度来说,草书可谓“同天地之妙用”,先生近期醉心于大草创作,以王右军,孙过庭为基,强调用笔的多变,章法贯通,强调用墨的丰富和神韵,更强调个性特征的发挥,他近期所创作条幅草书大字,湿笔得润,枯笔得气,满纸烟云,耐人研味。

雅俗共赏的市场观念

近十年来,许集厚先生已经不再参加各类书法大赛了,他在自己的艺术园地潜心创作,临帖和应索成了他生活的主旋律。他认为,一个艺术家的成就不能以获奖次数来衡量,古往今来,市场就是最好的试金石。比如郑板桥、金农、李瑞清、康有为等,如果在当时没有受到市场的认可和追捧,我们今天就不可能见到这么多大师的精品力作了,他认为艺术品除了官方收藏之外,还要藏之于民,要接地气,让老百姓喜爱,做到雅俗共赏,先生创作四字吉语,十分注重视觉审美的和谐生动。先生的作品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特别是潮汕地区藏家的喜爱。他在近几年创作的作品基本都流向市场了,由此可见,他走的是一条创作和市场相结合的康庄大道。

一位书法家除了功夫,才情和思想之外,能够形成个人艺术风格的客观因素还有年龄,阅历和环境。先生退休之后,居于城市而怀山林之志,自号研璞斋,又喜爱栽培盆景,他认为书法结构和盆景造型有某些相似之处,奇而不怪,才能优雅,对于创作环境,他也十分注重,明窗净几,纸墨精良,挥毫作书,乐以忘忧。在书斋里,他勤奋临古,挥毫泼墨,在自我的世界中默默耕耘,我相信他的书法创作,也必定会达到“通会之际,人书俱老”的妙境。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25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