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小人物依然精彩

2022/6/4 来源:不详

哪里可以治疗白癜风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499988.html

在央视的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上,最打动人心最催泪的一首歌,词和曲并不是名家写就,曲调也并非是由成名歌星深情演绎,就连缀入歌声的一首小诗,三百年来也几乎无人传唱。

观众们在听完这首歌曲后,还沉浸在方才直击人心的感动中,很多人热泪盈眶,有更多的人都是第一次听到这首小诗,短短二十五个字,题目更是简单的一个字《苔》。

啊?原来还有这首诗啊?

袁枚清

白日不到处,青春洽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这是一首关于普通人、关于奋斗的昂扬赞歌。

白日不到处,青春洽自来:就像刘禹锡的《陋室铭》中所写,“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碧绿的青苔趁着早晨的朝露,密密匝匝爬满石阶,像一张铺满大地的绿色地毯。青苔们生长在白天阳光照不到的地方,在这阴暗潮湿的环境中,依旧绽放着自己的青春,展现着自己的活力,带给人满目苍翠,也带给人强烈的生命气息。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地面上的的白色“米粒”就是苔的花朵,也是密密麻麻的挤在一起,在绿色地毯上点缀了一片片的洁白颜料,形成了一幅大地的抽象画。不注意看的话,根本就不知道这一滴滴的“白色颜料”是由一朵朵小苔花组成的。小花朵们在雾气中绽放,呼吸着空气的芬芳,似乎苗圃中的百花开放时,也比不上苔花们奋发的劲头,是的,每朵苔花确实就像米粒那么渺小,但又有什么能阻止它们像牡丹花一样盛情绽放呢?

一首不知名的小诗,被一位长期扎根在贵州山区支教的老师改编成歌曲,他和他的学生们在舞台上深情歌唱,孩子们的天籁之音,空灵而悠扬,久久回荡在观众的心头。从孩子们的眼神中,看不到麻木,看不到沮丧,他们澄澈的目光所及的远方,是希望,是青春,是对通过自己不懈努力改变命运的强烈信心。

是的,这些山区的学生们所处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艰苦,他们没有像城里孩子那样有着气派壮观的学校、宽敞明亮的教室,他们天不亮就要起床走十几里山路去上课,他们很小就要独立生活,在离家很远的学校寄宿,自己照顾自己。他们会缺少课本、会缺少器材、更会缺少最重要的引路人---老师。但物质匮乏的环境会磨炼他们的意志,社会各界的帮助会引领他们的成长,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将会克服重重的困难,去接受属于他们的阳光。在他们小小的心中,却装着大大的希望。

一首《苔》唱哭了无数台下和荧幕前的观众,它的谱曲者是一位普通的支教老师,演唱者是这位支教老师和他的学生们,澄澈的歌声余音绕梁,也终会长久回绕在观众们的心头。他们如苔花一般渺小,却时刻追寻着阳光,谁又能说连片成海、含苞怒放的苔花,不如牡丹一样美丽高雅呢?

奋斗、努力和成长,是人生最华丽的音符,不卑不亢、自强不息,是人生最华美的乐章。

有意思的是,《苔》这首诗通读起来非常励志,看起来像是一位出身贫苦、但却靠着自身的努力而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诗人写的。但事实却并不是这样,写这首隽永小诗的作者袁枚,是一位衣食无忧、生活幸福的人,他是一位官员,是一位学者,也是一位青史留名的美食家。

《苔》这首诗的作者袁枚,是清代乾隆年间人,号“随园主人”。他少有才名,擅长写诗文。乾隆四年(年),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年),外调江苏,先后于溧水、江宁、江浦、沭阳共任县令七年,为官政治勤政颇有声望,但仕途不顺,无意吏禄。乾隆十四年(年),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

袁枚从34岁开始,就无意官场,一直隐居在南京随园。从34岁至82岁去世近五十年的时间里,除了初隐三年后因经济原因短暂出外当官,他大部分时间隐居在随园,读书、创作、会友、授业、漫游,在平静清幽的环境中,追求恬淡、适我的生活情趣。他是一个才子,也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除了他的诗文之外,他的著作中,最有名的应当是《随园食单》了。

袁枚是一个好官,他在担任知县期间,政绩不俗,深得百姓爱戴。乾隆十年,他离任时,沭阳百姓夹道送行,攀车饯酒,洒泪话别。然而,他却是一个生性洒脱,向往自由的人,他心中系着天下苍生,尤其欣赏不屈不挠、不卑不亢,倔强地绽放自我的普通小人物们。他还有一首五言绝句《苔》,诗曰:“各有心情在,随渠爱暖凉。青苔问红叶,何物是斜阳。”这首同题咏物诗生动地表现了青苔生长的环境与生长的特点,青苔难见斜阳,无法享受阳光的惠泽。这是环境使然,无法更改,它却从卑微中见证平凡的伟大。,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小人物的赞歌,昂扬而慷慨。

我们都是时间长河的匆匆过客,也许终其一生也不会成就什么惊天动地的伟大事业。但是,小人物也有小人物的梦想。

记得在某个综艺节目当中,导师最爱问选手的就是:你的梦想是什么?梦想是什么?是指引我们前进的动力,是不虚度一生的念想,是在匆匆几十年过完之后回首往事的时候,让我们和自己的内心相视一笑的理由。

唐代诗人杜荀鹤的《小松》也是这种精神的写照。

小松

杜荀鹤唐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松竹梅,被称作三友已久。天顺年间,太液池后有草亭,亭绘松竹梅于上,为岁寒门。概松经雪而荣,竹履冬不凋,梅则寒冬生花,故称为“岁寒三友”。松树是树木中的战士,古来咏松者极多,作为“岁寒三友”中坚强的象征,松树寓意着坚强不屈,就像它那粗壮笔直的身躯一样,威严矗立在那里,经受无数的风吹雨打,以及时间的雕磨,依旧岿然不动,镇定自若,这种不畏困难,勇敢面对,坚定不移的精神,非常值得人们学习。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就算是高大的松树,它也是从一棵小苗成长起来的,小松刚出土,个头小得看不见,甚至路边野草都比它高出许多,以至于被淹没在荒蔓的深草里。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蓬草、蒿草的包围中,它绝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往上冲刺,锐不可档。“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前兆。现如今再来观察,此时它早已超越了深草的高度,在林间挺拔耸立,肆意沐浴着阳光了。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人们在当时,并不认识平平无奇的小树,而到它终于长成到可以高耸入云的伟岸树木时,人们才说:“啊,这棵松树已经长得这么高大了啊”。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小松在幼小之时,貌不惊人,它只是不屑于和野草为伍,当然它也不知道自己今后能长成多高,是否可以成为“凌云木”,但它就是顽强不屈地往上伸展,终有一天,“大松”冲破云霄,眼前的视野也变得更加开阔,眼前的风景也变得更加美好。

也许青苔终其一生也无法达到松树的高度,但是对于这个世界,它们来过,它们见过,虽然在阴暗处没有沐浴到阳光,但并不妨碍它们自由自在的开放,肆意享受着生命的快乐。

最后,以中国唯一一所免费女子高中-云南华坪女高的校训来致敬那些平凡的环境中做出不平凡事业的“小人物”们:

“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巅藐视卑微的懦夫。”

这是中国唯一一所免费女子高中-云南华坪女高的校训

这也是写给“青春洽自来“、“也学牡丹开”的小苔花们的赞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4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