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英语诗人如何从中国古典传统汲取营养他
2024/8/14 来源:不详封面新闻记者张杰见习记者高慧萍夏夜的杜甫草堂,非常适合进行一场诗歌的对话。7月4日晚,吉狄马加、王家新、梁平、黄少政、尚仲敏、徐贞敏、凸凹、汤巧巧、赵晓梦、桑眉等十多位诗人、诗评家,相聚杜甫草堂,展开了一场以诗歌为主题的草堂夜话。众人围绕诗人施家彰与他的诗集《玻璃星座》展开研讨,并延伸讨论了诗歌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诗歌中的跨文化特色等话题。“草堂夜话”现场用精准的诗歌意象表现自然《玻璃星座》(史春波译)由广西师大出版社于年5月出版,属于王家新主编的“子午线诗歌译丛”之一。这本诗集的作品从施家彰—年全部创作成果母本中遴选出来,是一本基本覆盖作者创作生涯的诗歌精选集。书中收入了《平原水渠》《百果园》《窗与镜》等多首诗歌。《玻璃星座》施家彰擅长描述自然世界,其诗作多围绕他定居多年的新墨西哥州的地理空间展开,当地的动植物、山川河流、四季松柏,自然而然地融入了他的诗歌主题。他的诗句意象精准,并且对语言有突出的敏感,对日常生活有绝佳的提炼。诗人凸凹在读完《玻璃星座》后感慨:“不少人的不少诗中,地理含量稀薄,匮乏地理概念和地理意识,一路上都是从词到词,从思到思,从蹈空到蹈空——这影响了诗歌的空间感、稳定性和准确度。但在施家彰半个世纪的绝大部分甚至每一首诗中,我们都能看见他的地理。地理是世界或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海洋、空气、动植物等)及社会经济因素(物产、交通、居民点、民风民俗等)的总况。按照这个定义,施氏诗歌中具象的山岳、河流、动物、植物、风物、城镇、建筑、厂区、事体、星空乃至宇宙,与他抽象的诗思,面对面,点对点,做到了完美对位与斗榫。”穿插在诗里的中国古诗印记施家彰(张杰摄影)施家彰是一位美籍华人,年出生于美国纽约。他原本是麻省理工学院的理科生,由于在大学时代参加了一个诗歌工作坊,被诗歌吸引,弃理从文,修习诗学和中国古典文学,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他的诗歌大量发表于《巴黎评论》《纽约客》上,其诗集《视线》曾获年美国国家图书奖最佳诗歌作品奖。施家彰曾先后四次集中翻译中文诗,从陶渊明、王维、李白、杜甫,到李贺、李商隐、李煜,再到八大山人与闻一多等,大部分结集在他的翻译诗集《丝龙》之中。这样一份经历赋予了他的写作一种特别的意义。中国古诗的印记如同织机上的纬线,时而隐晦时而清晰地穿插在他的诗作里。作为美籍华人,施家彰深受中国古典哲学、诗学、文化等影响,他的创作既扎根于美国文学诗歌的传统,同时又体现了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从这个角度来说,施家彰不仅是惠特曼、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的继承人,还是陶渊明、李贺、李商隐的继承者。施家彰与成都诗人交流(张杰摄影)王家新是一位诗人,同时也是一位资深的诗歌译者、评论家。他在介绍施家彰时说:“他的诗扎根于美国文学诗歌的传统,但同时又深受中国古典美学的影响。尤其是,他具有很深的中国情怀。他对中国的爱,是他生命的来源。施家彰先生多次到中国旅行。在中国收获的印象感受、经验,都融入了他的诗作中。比如他的诗中会写到四川,写到大熊猫。”王家新还提到,施家彰的诗歌表现非常丰富、繁复、深邃、复杂,体现出“一个当代诗人在世界上的感受经验。在他的诗中,我们能清晰感受到中文和英文两个文明传统在同时涌动”。施家彰在发言中也谈到,自己虽然用英文写作,自己的诗歌属于英美诗歌传统,但自己的确非常注重向中国传统诗歌学习,并深受启发,比如屈原《天问》里的发问让他印象深刻。吉狄马加说,今天在草堂夜话不是一个偶然的事。“因为这个地方是中国诗歌的圣地。从量子力学的视角出发,施家彰的诗歌,穿越多年的时光与杜甫的诗歌在此相遇。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也是施家彰作为诗人的一次精神返乡。”在吉狄马加看来,施家彰的诗歌在修辞形式上,比较清晰,一直保持一种形式。而且用词非常精准、细致。“这些都让人感觉到英美诗歌传统对他的影响,但同时,其诗歌里隐含很细腻的东方精神和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理解,尤其是中国的的哲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