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千山2021秋拍石来运转历代文人
2023/6/8 来源:不详古人云:“山无石不奇,水无石不清,园无石不秀,室无石不雅……”
我国人喜欢玩石头传统由来已久,在秦朝以前已经有了专门用来加工玉石的作坊,那时候主要用玉石来雕琢用具和装饰。卞和与和氏璧的故事就发生在那个年代。赏石文化就是从古人用石头打造石器开始的,石器时代是赏石文化的奠基阶段。石器是人类诞生的标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赏石文化贯穿了人类社会的整个发展史。
在我国古代,玩石头一直在文人墨客中间流行。有专家认为文人墨客喜欢玩石头的原因是:奇石所具有的天然之美与我国的传统审美文化精神非常契合。仔细想一下还是很有道理的,毕竟石头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力。
Lot清“洞天福地”灵璧石
中国赏石文化深受老庄哲学和禅理思想的影响,文人志士爱好自然而亲近自然,追求物我合一,希望能融入自然,获得精神上的超越和提升。在清净恬淡、高逸闲适的观赏过程中,体现出超尘脱俗的生活方式,遂衍生出特有的审美情趣。
Lot清“禅定”灵璧石
石头是什么?古人说它是“云根”;杜甫说“水流心不競,云在意俱迟”。文征明感叹“癖在泉石终难医”。在文人眼中,石头是微观的山的意象。石头不是物质的再现一座山,而是一个具有象征意味的理想意象。它们的作用是替代梦境中的仙境美景。
Lot清“祥龙”松花石
中国人赏石至少可追溯到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尚书·禹贡》记载:当时各地贡品中偶有青州“铅松怪石”和徐州“泗滨浮磐”。显然,这些“怪石”和江边“浮磐”被贵族们当做赏玩之物。
秦汉魏晋时期,赏石文化在造园实践中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秦始皇建“阿房宫”以及汉代“上林苑”等宫苑中,点缀的景石颇多。一些达官贵人的深宅大院和宫观寺院都很注重置石造景、寄情物外。
Lot清“摹宋”灵璧石碗螺石
灵璧皖螺石表面颜色为金黄色,正面全部呈铜钱状,侧面则类似铜钱串,就如同铜钱堆砌而成。因为通体类似钱串,故该石被称为灵璧石中的金钱皖螺,是一种海生藻类化石。颜色有黑、黄、红、金钱色多种,形体大小不一,大者重千斤,小者可纳入袖中,形态特点多为大小均匀的石块突出于石表之上,多为圆形、椭圆形,其中以金钱皖螺较为名贵稀少,单线或复线的皖螺纹组成,呈现出金玉满堂、招财进宝的特有景致。
Lot清“摹宋”灵璧石碗螺石局部
灵璧皖螺石又称龙鳞石,也是灵璧石中的一个重要品种,它产在安徽灵璧县磬石山、九顶山、灵山一带,尤以朝阳镇李寨最为多见(徐州、淮南等地也有分布,质色稍有差异),因其通体多见类似龙鳞而得名,颜色有红、黄、灰等色。所谓皖螺石,皖是安徽省的简称,螺是指它特具的螺纹状,是震旦纪中期海中蓝绿藻植物的遗迹化石。属于石灰岩、白云质灰岩,由方解石、白云石构成,微晶结构,主要是叠层状构造,肌理凹凸起伏,不同于灵璧磬石。石表凹坎变化,嶙峋,石形清顽古怪,石肤清润秀奇。
Lot清“祥龙”灵璧石
东晋末期,诗人陶渊明归返田园以后,以耕作赏菊赋诗为乐,闲暇之时把酒东篱,身边有巨石如砥、纵横丈余,相传他每醉辄坐卧其上,觉此石有醒脑提神之功效,便郑重其事地名之为“醒石”,因此被奉为开创赏石先河的鼻祖。
后世程师孟曾为诗云:“谁知片石多情甚,曾送渊明入醉乡”,尽写旖旎风流之态。
Lot清“寿同五岳”灵璧石
Lot清“寿同五岳”灵璧石局部
唐朝时,众多文人墨客爱好赏玩天然奇石,他们将形体较大、造型奇特的用于造园,点缀,又将“小而奇巧者”作为案头清供,并作诗文颂之,使赏石文化更具浓厚的人文色彩。
文人士大夫中最有盛名的当属白居易,堪称唐代赏石鉴赏之专业人士。他在《太湖石记》详细论述了太湖石的观赏特点、欣赏价值和分类标准,是我国第一部有关赏石文化的专著。
白居易深爱太湖石,他在《草堂集》中写道:“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其善山水,疲痴如此。”晚年居住洛阳,更是“阁前叠石,堂中藏石”,曾在杭州得一方“天竺石”,在苏州得五方“太湖石”,运到香炉峰北遗爱寺西,周遭遍植松竹,作垂暮安身之地。
Lot清“寒林雪齐”昆石
白居易的好友牛僧孺可谓是唐代爱石、藏石大家。他在家中摆放了大量的太湖石峰,朝夕相对,视若珍宝。并把石峰从大到小分为甲乙丙丁四类,每类分别品评为上中下三等,开了唐末宋初品石之风的先河。
Lot清“空山秀逸”宣石
Lot清“空山秀逸”宣石局部
著名诗人柳宗元在柳州任职期间,非常喜欢当地的奇石,曾亲自前往“龙壁”采料石,制成砚送给好友刘禹锡。另外,张祜、陆龟蒙、皮日休、杜牧等文人,也是奇石爱好者、收藏者。
宋徽宗对太湖石的热爱不仅体现在臭名昭著的花石纲上,也在《祥龙石图》卷中流露出来。卷首的太湖石呈立状,石顶端生有几株异草。太湖石宛如一条上下翻滚的蛟龙,玲珑剔透,凹凸有致,完美地展现了古人对石的审美要素:瘦、漏、皱、透、丑。宋徽宗将奇石异草视为大宋国运之祥兆,赞之“挺然为瑞”。细看石上,还有楷书“祥龙”二字。此卷将细线钩描与淡墨渲染巧妙融合,起伏变幻,精妍秀丽,太湖石上的一个个坑眼结构分明,笔墨细腻入微,极其工整精雅。因为刻画地十分生动、逼真,因此后世的学者推断这是一幅写生作品,描绘的很可能是御苑“艮岳”中的实物。
奇石《研山》,中国古今第一奇石,一千多年前出现在南唐后主李煜手中。据记载是一块平底有山状起伏的天然灵璧石。它既是一块精美的赏石,又是一块绝好的砚台。它充满了传奇故事,和两位皇帝和一位玩石大家结下不解之缘:诗词皇帝——南唐后主李煜;书画皇帝——宋徽宗赵佶;书画以及玩石大家——米芾。
米芾曾得灵璧石“研山”后所书《研山铭》的真迹流传至今,传世的书法珍品《研山铭》:“五色水、浮昆仑。潭在顶,出黑云。挂龙怪,烁电痕。下震霆,泽厚坤。极变化,阖道门。宝晋山前轩书。”
Lot清"砚山"灵璧石
梦里寻你千百度,千年研山何处去?借问石米宝晋山,似曾相识燕归来。
此件灵璧石研山,山石攲斜仰俯,呈五峰之势,主峰兀立,具瘦、漏、透特点,其余四峰依次展开,高低错落,姿态各异,又有其他小山峰呼应。其高处可藏云,洼处可聚水、纳气。形象自然,具山川众貌,俨然一幅宋人山水画,可赏可玩,目游其中,终日不倦。
Lot清"砚山"灵璧石款识
石上有铭刻:“华盖峰”、“天柱”、“天柱”、“龙湫”、“方壇”、“月岩”、“翠峦”等,另有“颐性老人”阮元款。
灵璧石以色如黑漆、声如罄为上,此石正好具此特点。石之风,以宋时最盛,著名书法家米芾爱石成颠,其传世书法作品《研山铭》即咏赞奇石的佳作,卷后附有《宝晋斋研山图》,其研山便是五峰山石,走势与此件颇有呼应处,更显此石古韵,可谓得宋人风。
赏石玩石,自古为文人雅士。古人以黑色为素色,认为其色不伤目,色泽乌黑的灵璧石研山,搁置案头,闲暇、困倦时,正可消遣。为案头清供必不可少的佳器。
Lot清“层云含黛”英石
米芾的好友苏轼也是一位嗜石成癖者。他在定州任官时的书斋称作雪浪斋,就是取自于一块奇石雪浪石。现存苏轼绘画作品中最可信的作品《古木怪石图》是北宋文人“墨戏”的代表作。画面左侧以快速有力的旋转笔法刻画了一块怪石,正如米芾《画史》所说:"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画中,揭示赏石文化的比比皆是。赵孟绘竹石,强调“以书法入画”;徐渭纯用水墨泼出淋漓浑纯,“舍形而悦影”;郑板桥总结他所画的奇石“有横块,有竖块,有方块,有圆块,有欹斜侧块”;八大山人的奇石超逸纵放,在他的禅笔下,窍然有形……
Lot清“山月峦”灵璧石
明清两朝是中国古代赏石文化大发展的全盛时期。
这一时期,由于园林艺术的发展,推动了奇石文化的繁荣,并在文献整理与理论研究上渐趋成熟。其中代表性的著述有林有麟的《素园石谱》、毛奇龄《后观石录》、宋荦《怪石赞》、沈心《怪石录》等。
万历年间林有麟的《素园石谱》堪称最完备的一本图文并茂的石谱。其囊括明前书籍中有关于雅石的各种记录,详细转叙雅石的产地、命名由来、造型特征等,是我国雅石史上最重要的一部巨著。
明林有麟《素园石谱》
地理学家徐霞客也是一位爱石之人。他在四处游历的行程中,遇到并记录了大量的奇石。他盛赞大理石的天然瑰奇,大理石也就藉着《徐霞客游记》而声名远播。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竹石画笔精墨妙,自成一格。他深受苏东坡“丑石观”影响,画石独出心裁,不循陈规,专画顽石、山石、丑石,以至丑表现至美,达到了丑而雄,丑而秀的理想境界。
清朝小说家蒲松龄也是一位知名的奇石鉴赏家。他一生写下赏石诗存40余首,并将他挚爱的10方佳石称为“十友”。他的小说集《聊斋志异》中有一篇名为《石清虚》,描写了一个爱石之人与石头生死相依、五起五落的故事。
在蒲松龄故居,现存有一块名为“蛙鸣石”的灵璧石,为蒲松龄心爱的藏石之一,他曾作诗吟咏之:“我以蛙鸣间鱼跃,俨然鼓吹小田边。”
古人所谓「室无石不雅,居无石不安」,悠悠顽石,结天地灵气而生,静置案上,虽不能言,却能清心怡情,将你引入一种超脱物外的心境。
Lot清“瑶池片玉”灵璧碗螺石
Lot清“瑶池片玉”灵璧碗螺石局部
皖螺石是灵璧石大家族中的一个稀有品种,根据石表纹理特征的不同,亦称为龙鳞石、羊眼石、金钱石等。从平面看,这种石纹呈圈状,从侧面看,大都呈叠层状。主要产区在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魏集、肖家、毛庄、吕梁风景区、贾汪区芦山境内,现在芦山依然保留完整的皖螺石地貌。安徽省灵璧县朝阳镇的李寨、淮北市烈山区宋疃镇、宿州市埇桥区夹沟镇及全国好多地方也有产出。此石发现于徐州贾汪区芦山鸿门寺遗址,似罗汉听禅,或坐或卧,形象生动,别有情趣。
Lot清“祁连”灵璧碗螺石
皖螺石为凹凸形鳞状,直观性强。如将该石切片加工,打磨上光,则显露出个个螺状环体图案,层次分明,轮廓清晰,具有很强的观赏和装饰价值。此石种质地坚硬,个别石种扣之有声,徐州铜山区魏集产区玉化的品种较多。石表面具有众多涡状旋纹,形似螺状,这是震旦纪中期约八、九亿年前,海中蓝绿藻植物的痕迹,也就是说这是地球上最早的植物。时代变迁,气候变化,生物死亡后与海水中碳酸盐一起沉淀,形成碳酸盐层埋于地下。这些沉淀物在地球内部温度、压力等作用下成岩,结晶为方解石、白云石。由于混杂于其中的藻类各异,就形成了各种色彩的花纹、图案。在多次地壳运动的作用下,露出地面,加之亿万年的雨水冲刷,就形成了石表如鳞片盘错的皖螺石。
Lot清”苍龙教子“灵璧石
一项文人皆爱的“爱好”离不开皇家及名家的推动
宋代是中国古代赏石文化的繁盛时代。
宋徽宗成为全国最大的藏石家。朝野上下,赏石、藏石蔚然成风。这一时期不仅出现了米芾、苏轼等赏石大家,司马光、欧阳修、王安石、苏舜钦等都是当时知名的奇石爱好者。
宋徽宗为建造皇家御苑“艮岳”,专设“花石纲”,举国之力敛聚奇石,把宋代赏石推至巅峰。宋徽宗赵佶不仅擅书画,关于赏石的描绘更趋于明确与独立。赵佶亲自选得六十五石,逐一封爵题名、铭刻于背,并依形绘成图鉴。值宣和年间,遂定名为《宣和六十五石》。
Lot清“衔月”太湖石
石头有两次生命:一次是物质生命,万年沉积诞生于地球之表,苍古而悠久;一次是艺术生命,被人拾取欣赏于心神之间,清奇而当下。
惯向青林与碧溪,幽居竹石自相宜。从古至今,幽斋雅室之中,石头始终占据着重要位置,它不仅使空间生韵,更令人心性平和。
雅石既可以“以小观大”卧游山水,又能托物寄情,广受历代文人喜爱。
Lot清“苍穹”灵璧石
学习赏石、品石并不是为了让你以后能派上什么大用场,最重要的是那份雅致,熏陶其中,培养出一种高洁如玉的心性才是关键。古代有四雅,分别是:焚香,品茶,插画,挂画。其实赏石也应该加入其中,融入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有一种君子之雅。
对于一块石头来说,“形”犹如美人的外貌;而“韵”恰是美人的姿态。正是李渔所说,“态”,“如火之有焰,如灯之有光,如金银之宝气”。
Lot清“叠秀"英石
赏石之韵,也正在此。有韵,方能牵引出山岳勾连,层峦叠嶂的画意,如文人画般,竖画三寸当千刃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远。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道:“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Lot清”巉岩“灵璧石
人观石、品石,因石而观自然,因石而思天下,因石而内自省。在文人诗意的心灵中,将方寸之石从有限之景在思维遐骋中,升华为广阔的天地,在物我的融汇里体悟自然的玄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