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人格以松竹梅兰菊比德

2022/6/12 来源:不详

在儒家那里,君子具有理想人格的意义,指有才德之人。所谓比德,是指自然物(如山、水、松、竹等)的某些特点使人联想起人的道德属性,借为人的道德品格、情操的象征,因之赋予自然物以道德意义。于是自然美的欣赏中就包含了道德内容,自然美就升华为道德美、人格美。人通过自然物来进行价值观照、自我反思,使人格对象化、人格理想物化,使君子形象通过自然物表征出来,从而使抽象的道德范畴有了具象显现,由对理想人格的追求衍化为对特定自然物的赞赏,引为楷模。

中国古代的比德思想十分丰富,择其要者有:以天地比德、以山水比德、以金玉比德、以松竹梅“岁寒三友”和梅兰竹菊“四君子”比德等。

以松竹梅兰菊比德

相比较而言,以松竹梅“岁寒三友”和梅兰竹菊“四君子”比德,更具广泛性,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刚贞不屈。古人常以竹子赞喻忠义之士坚守节操、至死不渝的品格。唐诗中不乏其例:“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为重凌霜节,能虚应物心。”“竹死不变节,花落有余香。”“凌云不改青坚节,冒雪何妨色更苍。”这些都通过竹子,表达了对刚直不屈的君子人格的由衷赞叹。

除竹子外,古人还常以松兰梅菊为喻,谓人之刚直有节者。李白《于五松山赠南陵常赞府》诗云:“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兰秋香风远,松寒不改容。”李白的《古风》则是:“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以菊喻节,不能不读宋郑思肖《寒菊》诗,所谓:“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以兰喻节,有唐孟郊“兰死不改香”句,北齐刘昼“兰可燔,而不可灭其馨”等。陆游泳梅诗很有名,他常以花咏怀,以梅花喻刚正不阿的节操,所谓:“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

顽强坚毅,不畏艰难。孔子说过:“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汉刘向《说苑·说丛》)谓:“草木秋死,松柏犹在”。《三国志·魏志·王昶传》云:“朝华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冬不衰。”古人常以松柏之品格约己戒人,屡见不鲜。如三国刘桢《赠从弟》诗云:“光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唐岑参《感遇》谓:“君不见拂云百丈青松柯,纵使秋风无奈何。”古人亦多以竹喻人之顽强坚毅者。唐岑参《范公丛竹歌》曰:“寒天草木黄落尽,犹自青青君始知。”郑燮《竹石》诗云:“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清逸高洁,幽雅超俗。以梅兰菊为例,冯梦龙的《醒世恒言·卢太学诗酒傲王侯》以菊喻人,谓“不共春风斗百芳,自甘篱落傲秋霜。”王冕《墨梅》诗云:“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陆游《梅花绝句》是:“高标逸韵君知否,正在层冰积雪时。”《孔子家语·在厄》篇记载孔子对子路的开导:“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这些都是以梅兰菊喻志士仁人品质高洁、耿介、自尊、不卑上、不媚俗,不随波逐流、不趋炎附势的品格。

除以松竹梅兰菊比德之外,尚有以莲、橘比德者。如周敦颐的《爱莲说》和屈原的《橘颂》都属于传世佳作。

著名学者金开诚教授指出,松竹兰梅等许多国家都有,然而中国人看到松,便想到“岁寒后凋”;看到竹,便想到“直节虚中”;看到梅,便想到“傲雪迎春”;看到兰,便想到“幽谷传香”。这独独表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由于“比德”,自然物就具有了人格美,自然物在中国人的眼里就具有了特殊的意义,中国人对其也就有了特殊的感情。由于中国人这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向度和悟性,人们的道德生活、尤其是道德修养、人格形象的建树,就具有了其他文化所鲜有的特殊内容。道德主体通过比德进行人格理想的构建和人格形象的塑造,既是一种自律又是一种他律,既获得一种寄托,又找到一个范型、一种规约。尤其是比德所蕴育的审美人生境界,使主体自我意识升华到超然藐俗的诗化的境界,给人一种至善至美的感受。

诚然,古人的比德思想不能不受孕育它的时代的局限,但是,瑕不掩瑜,比德的道德意义和人生价值是具有时空超越性的。它具有永恒的魅力,顽强的生命力,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化中将愈益表现出特殊意义和价值。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孕育的一支奇葩,值得人们深入品味与研究。

------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5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