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至宝洪武釉里红玉壶春瓶
2023/12/9 来源:不详白癜风早期有哪些症状 http://m.39.net/pf/a_6320392.html
路杰
中国古陶瓷独立研究学者;中国文物学会理事;国内瓷器收藏团体《佳趣雅集》会员;中国全联古陶瓷研究会会员;北京元青花俱乐部会员;中国古陶瓷研究会理事;老北京琉璃厂《集雅斋》传人,创建《佰年集雅》品牌;江西景德镇集贤雅韵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在国内多家鉴定平台任鉴定专家;祖辈曾在北京琉璃厂开设《集雅斋》经营古玩。解放
中至宝――洪武釉里红玉壶春瓶后其家族支援国家文化建设,不惜倾囊捐款、捐物。曾多次受到国家文化部门表彰。耿宝昌先生在多次审视路杰先生藏品及研究成果后,对其年轻有为敏而好学的态度给予赞扬,并亲笔题字“陶瓷世家”横幅作为褒奖。
回眸年香港佳士得拍卖公司以8千3百万元人民币天价成交了一只明朝洪武时期的釉里红牡丹纹玉壶春瓶,成为当时业界一大新闻而轰动一时。直至今日这只“宝瓶”仍是釉里红瓷中的霸主,并位居古陶瓷艺术品天价的前列。
玉壶春瓶与梅瓶、赏瓶并称为“瓶中三宝”,是器物美学发展史中最具代表性的造型。许多瓶类都是以这三种造型为母本,延伸创作出的。三种瓶型相比,玉壶春的造型最为经典。清新挺俊的身姿、曼妙的曲线更显女性阴柔的丰满与纤细,所以不少收藏家也习惯称之为“女性瓶”。玉壶春瓶尺寸较为矮小,“S”型的设计更能迎合人们抓取物品时的习惯,更适宜在手中把玩观赏。而明初大花大叶的潇洒风格与釉里红展现的奔放热烈更加凸显舞魅,红彩卷草纹装饰的喇叭型瓶口犹如带彩的双唇,倾吐胸中的躁动,给人以美的享受。故而洪武釉里红玉壶春瓶倍受收藏大家的垂涎。
明洪武釉里红缠枝莲纹玉壶春瓶高32.5厘米口径8.5厘米足径11.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历史上多位仰止级的收藏家均将其定为自己涉猎的藏品。从上世纪的大古玩商卢芹斋、台湾鸿禧美术馆奠基人张添根、香港太平绅士罗桂祥、香港大收藏家赵从衍、近到“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以及刚刚故去的爱国收藏家、企业家徐展堂先生,都将自己收藏的洪武釉里红玉壶春瓶视如拱璧。记得07年马未都先生参加北京电视台一档收藏类节目时,看着女嘉宾漫不经心上手自己带去洪武玉壶春瓶的一霎那,着实揪心了一把,连连称“汗”。
张添根收藏现藏台北鸿禧美术馆
罗桂祥收藏现藏香港艺术馆
洪武一朝距今已经余年,经过历史沧桑,能保存至今的洪武御窑瓷器自然价值不菲。与盘、碗等圆器相比,洪武御窑的琢器更为宝贵。而大规模引用釉下铜红彩作为御窑瓷器的主流更是为前世所不见,洪武一朝制作的成功典范开启了釉里红瓷器进入宫廷并得到珍视的先河。
明洪武釉里红折枝牡丹纹花口盘高8.6厘米口径45厘米足径22.1厘米故宫博物馆藏
众所周知,釉里红是以铜为着色剂烧造的。由于铜分子的异常敏感与不稳定,釉下铜红彩极不容易烧成。烧造过程中不仅要有经准的火候控制,还要有特定的窑位以及充足的氧化还原过程。在精密仪器尚不发达的古代要想得到一件发色纯正的釉里红瓷器,除了人为因素外,往往都祈福于“天时”的恩赐。“要想穷,烧铜红”、“千窑一宝”的描述就是最好的写照。历史上,很难找出几个朝代烧造釉里红瓷器成功几率高的。即便是清代康乾盛事,釉里红制品的色泽也是参差不一,时好时坏。故而,明清两代釉里红制品远远少于青花及其他装饰品种。
“明知山有虎,偏向险中求”洪武官窑大量烧造釉里红瓷器,正好和朱元璋开天辟地、一反乾坤的帝王霸气所相符。与明代中后期“釉里红实难烧造,故改烧樊红彩替代”的作风相比,不难看出为何明王朝走向末路。虽然洪武御窑在烧制上极尽所能,但不理想的釉里红制品依然占了大多数。发色灰暗的釉里红可与青花败色相混淆,古有“驴肝马肺”之喻;而发色红艳时往往却又常伴大片“飞红”出现,导致混沌看不清纹饰轮廓。所以洪武釉里红瓷器少有在色泽上的成功之作。
“飞红”现象时常伴有过火的铜斑
存世发色鲜艳且匀称的釉里红玉壶春瓶更是屈指可数,称其为“宝瓶”不足为过。从标本和传世品统计,洪武釉里红玉壶春瓶所绘主题纹饰大致可分为缠枝类和折枝类两种,绘画题材为:
1、缠枝菊纹
2、缠枝莲纹
3、缠枝牡丹纹
4、缠枝牡丹、莲纹
5、折枝牡丹纹
6、松竹梅三友纹
7、竹石芭蕉梅花纹
8、竹石牡丹菊花纹
9、折枝四季花卉纹
前四者缠枝类花卉为洪武玉壶春的主流纹饰,市场流通及公私收藏机构中不乏其作,而后五种折枝作品的则是孤品,同类纹饰存世品仅有一、两件,珍藏于国内外收藏机构,且多有残破。
国内博物馆珍藏的玉壶春瓶来源多为机构旧藏和个人捐赠,部分是建国初期民间征集入藏的。国外收藏的除历史上作为贸易商品和馈赠品外,大多为清代没落以后逐渐运卖到国外的。从官方发掘的报告显示,并没有发现洪武釉里红玉壶春瓶出土于墓葬或窖藏的实例。不像宋元瓷器还时有出土,以弥补收藏品中的不足。所以,现有的洪武玉壶春瓶更加宝贵。
洪武玉壶春瓶是历代玉壶春中造型最为壮硕、霸气的。宽阔的腹径使得30多公分的高度显得更加敦实、稳重。而4毫米的口沿是其容易残损的致命要害。这种口小肚大的造型缺陷加上几百年的历史变迁使得传世的洪武玉壶春瓶还保存有口沿的相当少见。
口沿残缺的折枝四季花卉纹玉壶春瓶
笔者将各大馆藏与70年代至今拍卖出现过的玉壶春作以统计,传世品近九成都有不同程度的残损或瑕疵,瓶口有伤残的超过了95%。可谓:千金易得,瓶口难求。而完整无暇的更是凤毛麟角。8千万成交的这只牡丹纹洪武玉壶春瓶,就是一只口沿保存完整的“全品”。由于洪武时期御窑瓷的烧造尚在恢复阶段,薄胎大立件的成型对于胎土的要求极高。洪武官窑采用的是麻仓土做胎,由于麻仓土的颗粒较粗,易于蒸发水份。烧造时极容易造成胎、釉膨胀系数的不同步,导致成品胎体发糠、釉面开片,造成缺陷。器型不周正、窑裂等先天窑病也时常出现在这个时期的器物上。笔者有幸上手对其仔细观摩,这只缔造神话的玉壶春瓶虽然口沿完整,器身也没有历经风雨所带来的硬伤,可美中不足的是此瓶也有明显“塌肩”的状况,导致平稳摆放时两侧不对称,从瓶颈往上的部分歪向一侧。而在其腹部下方莲瓣处还有一道长约5公分的窑裂。可叹,世间多么美好的事物也会留有小小的遗憾。
平稳摆放时明显不对称
窑裂处
洪武釉里红玉壶春瓶进入拍卖会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三十年代的伦敦苏富比拍卖公司。由于当时对元末明初一系列重要陶瓷的认识尚处于模糊状态,缺乏对年代的准确界定,所以拍卖价格非常低。藏家对于这些发色并不鲜艳可爱,画工朴拙而稍见粗旷的器物并没有予以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