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门画派文伯仁作品选赏析

2024/8/14 来源:不详

文伯仁(-),字德承,号五峰,江苏苏州人,出身于书香世家,曾入邑庠就读,后来放弃举业,以画维生。文伯仁的叔父是引领当时苏州艺坛风尚的大师文徵明(-),因此他早年的学养与画艺,深受苏州当地传统及文徵明的影响。中年以后,文伯仁曾游历北京、南京、松江等地,成为将文派画风引介到其他城市的重要推手。文伯仁是习仿文徵明风格的后辈与学生中,自成面目,卓然出众者。他将文徵明结构繁複的图式,朝更精緻严密的方向发展,以工细的用笔与敷色,别出心裁的构图,表现鬱茂清幽的山林胜景,散发出文派作品特有的雅澹气质。观者常以元代四大画家之一的王蒙(-)与之相比。文伯仁云岩佳胜图卷绢本设色31.1x63.6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本幅自题:“隆庆戊辰夏日,五峰文伯仁写。”钤“五峰”、“文伯仁”、“五峰山人”、“德承”印4方。收藏印钤“省庐鉴赏”、“石渠宝笈”、“御书房鉴藏宝”、“乾隆御览之宝”、“嘉庆御览之宝”5方。引首王问书“云岩佳胜”四字,尾纸有王书承、温冈、王世贞、陈冠、王锡爵题跋。此画绘于明隆庆二年(年)。此卷描绘虎丘山云岩寺实景,以率意之笔写虎丘之胜,从二山门、千人石、双吊桶、剑池、石桥直到山顶的佛阁和虎丘塔都一一收入画面。虽然与界笔楼阁相比显得简略,但作品以写生为基础,捕捉住虎丘山的特征,其贴近现实生活的质朴风格使观者从原无生命的建筑物中感受到熟悉和亲切的生活氛围,透过作品折射出画家热爱家园、拥抱自然的内心情感,这正是明代建筑绘画最为可贵的价值所在。文伯仁南溪草堂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在明代吴门地区的绘画中,以名人的室名、别号为题材或描绘文人、官宦所居庄园、别墅景观的作品为数众多,此图即属于后一种。根据卷后王穉登所撰《重建南溪草堂记》可知,此图描绘的是江南望族顾氏的庄园“南溪草堂”重修后的景致。图中水道蜿蜒纵横,竹林丛树、渔舟小桥、草堂庙宇等散布杂错,建筑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自然和谐。虽有农田、药圃,但无农人艰辛劳作之状,表现的是江南文人泛舟读书的优雅闲适的生活。图中庄园较之一般江南园林的文雅精致,另有一种田园野趣,别具特色。全画构图密而不乱,平坡土石以干笔勾勒、皴染,树冠枝叶多以极富变化的墨点画成,点染兼用,间或出以双勾,皆富于层次感。全图笔墨清劲简洁,风格柔和明秀,代表了文伯仁晚年的典型艺术风貌。文伯仁平桥远水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文伯仁泛太湖图故宫博物院藏本幅款署:“隆庆己巳春从胥口泛太湖因写此图。五峰文伯仁。”下钤“五峰山人”印。此图作于明隆庆三年(年),文氏68岁时。画面描写从胥口泛舟太湖所见的景色,构图采用了中国古代绘画“三远法”中的“平远法”。中国画家追求为山水传神并直抒胸臆,即使以实际的山川为题时,也不拘泥于视觉上的机械描写。此幅画中“平远”的构图真实自然,着重表现辽阔的水面,与文氏常用的重叠塞实的布局有所不同,突显了太湖的浩渺。此种构图方式极好地突出了主题,展现出清旷幽远的意境。设色淡雅,为文派绘画的典型风貌。在笔墨表现方面,画家以文徵明的细笔画为基底,上追王蒙,山石用干笔勾勒、皴染,细劲缜密,有很强的个人风格特征,属文伯仁上乘之作。文伯仁万壑松风图故宫博物院藏该图系文伯仁的“四万图”之一,自识:“万壑松风。五峰山人文伯仁写。”钤私印两方。作者绘高峰巨嶂、松竹叠翠和隐庐数间,构图和笔墨、造型尽得元代王蒙的形与神。构图繁密而不拥塞,行笔细密却不琐碎,山路松声,云壑泉涌,满幅风动。气韵浑然一体,纯系文徵明传派的风韵。文伯仁春溪捕鱼图北京故宫藏文伯仁 摄山白鹿泉菴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约自嘉靖三十四年()起,苏州受到倭寇攻击,文伯仁举家避走南京,寓居于摄山白鹿泉菴附近。当时菴中僧人福懋,本为苏州竹堂寺住持,亦属文徵明交游圈之一员,两人与友朋常在菴中文讌诗会,称盛一时。这幅画或许便是为福懋所作。文伯仁对于画中景物视点的安排饶富趣味,以俯视描绘长江上数点风帆与南京城郊屋舍,与大名鼎鼎的栖霞寺,又以平视的角度描绘群山环抱的白鹿泉菴,巧妙地利用视角安排远近景物,营造远离尘俗、高逸不群的白鹿泉菴。明 文伯仁 画杨季静小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作于嘉靖五年()的〈杨季静小像〉是文伯仁24岁时的作品,可能是他存世最早的纪年画作,也是唯一的一张人物画。画中的主人翁杨季静(以前-)是苏州著名的琴师,与文徵明等人友善,也因此文伯仁才会有机会为他作小像。〈杨季静小像〉现虽裱为手卷,但原本应为一幅小立轴。因为图成于纸本,但文伯仁的题跋却写在绢上,应为原本位于小轴左下方裱装上的作者自题。文伯仁秋山游览图纸本设色27.9×.3厘米上海博物馆藏文伯仁《秋山游览图》为长卷。全卷层峦叠谳,千岩万壑,岗岭蜿蜒,龙脉起伏不断,溪间飞瀑如练,树丛依聚溪畔坡石。江面空旷,波光激荡,舟帆点点,远山朦胧。野色桥边,树石掩映,露出茅屋草亭,人物幽闲。青山高耸,俯临秋水,草木茂密,掩映楼阁。中景柳林婆娑,有一木桥似可望远。远处群峦起伏,云雾迷蒙;有归帆两艘遥遥驶来,似欲傍岸。桥上水畔游人闲行,颇得清秋游山观水之乐。此图兼工带写,构图严密,既继承家法,又追宗王,山石多用蜷曲皴笔,有条不紊,理具其中而得质感。整卷布景奇兀,笔力清劲。署“嘉靖丙寅七月,五峰文伯仁写。”是年画家六十五岁。钤“五峰”、“文伯仁”二朱文方印。文伯仁 青溪放棹画中人物閒适地荡舟于平静溪流上,四周美景环绕。远山近岭浮沉于瀰漫的云气间,两岸坡陀平缓地伸入水中,交组出蜿蜒曲折的溪面,一路迳向白云深处。此作以文派风格重新诠释米氏云山图,画中施以一般称为「米点」的湿润横向短皴,交叠林木蓊鬱之感。不过文伯仁的笔画较为精细,并将原本米家风格叶片较为茂密的林木,调整成较富姿态且修长的品种,描绘出米家山水的秀雅云山美景。文伯仁 李愿歸盤谷圖本幅作于年,是文伯仁晚年的作品。李愿是唐朝人,因当时官场险恶而退隐于盘谷。根据记述,盘谷为两山夹峙,路途幽深曲折,但腹地宽阔、泉甘土肥、草木丛茂,为幽居佳处。文伯仁以高洁的李愿比喻回乡隐居的友人季重,并以理想的隐居地盘谷比喻其居所。画中山石蜷曲的皴线与轮廓处洒落的浓重苔点,可看出文伯仁运用的是元代王蒙风格。画面虽小,但物像纷呈,旬为佳构。文伯仁五月江深图台北故宫此幅画题出自杜甫诗句:「百年地僻柴门迥,五月江深草阁寒」。画面以对角线构图,一边佈置葱鬱的山林,一边则为浩瀚的江天;山林中隐蔽数间屋舍,有一人独倚栏杆远眺江景,传达出僻地幽居的情景。画上题识指出此作写于「停云馆」;停云馆为文伯仁叔父文徵明的斋室。文伯仁早年应常有机会于停云馆活动,但据说叔姪后来涉讼,关系生变。因此学者将此作视为文伯仁与文徵明关系良好时,在停云馆所画的早期作品。文伯仁西洞庭山圖台北故宫这件作品与上幅的题跋,原为册页的左右幅,后改装为小轴。此作虽未纪年,但由谢时臣年的题跋,可推测此画约作于年代中期以前。太湖中的西洞庭山,多古蹟名胜,为苏州著名的景点。根据题诗第一句「薄云笼月夜微茫」,此画表现的是薄暮时分月晕下的西山景致。画法精细,点景人物约0.5公分高,但各具姿态;许多叶片和石头皴线则不到0.05公分,表现出文伯仁细笔画的功力。文伯仁画天池石壁台北故宫天池山在苏州西方十五公里处,山中奇石壁立,并有元代兴建的寂鉴寺。文伯仁巧妙地採用巨然的风格描绘此一苏州胜景;他以长披麻皴界分山体,山坡边缘佈置层层树列,并于山脊加上矾头等小石块,让天池山看来繁密雄厚。而自近景右方崖壁下的小道,一路曲折地将观者带向位于大片石壁旁雄立的寺庙前。寺庙后方的山径上,另有行人往来,左方还安置一处围著篱笆的屋舍。这件年的画作,兼具气势与丰富细节,实为文伯仁中年佳作,也可以看到他在王蒙风格以外的探索与表现。文伯仁松冈竹坞图台北故宫画中前景有戴笠僧人拄杖前行,将进入林间寺院;中景有一渡桥文士,或许即为「放浪谿山已有年」的文伯仁;远景宛若随著云雾浮现,凛立天际的秀峻山头,应是令作者追求神往的盛景。此画原作于嘉靖甲子年(),六年后文伯仁又在画面右上方题诗。画题「松冈竹坞」,就是出自诗中的文句。这件作品用笔虽较粗放,但仍维持文伯仁喜爱布置画中细节的特色,与本次展出的《李愿归盘谷图》扇面类似,均属于文伯仁的晚期採王蒙风格的佳作。文伯仁山水台北故宫画中林木种类繁多,许多叶片使用赭红色描绘,似乎暗示著时序已入秋季,但并无秋末木叶落尽的萧索。乍看荒秃的中景老树,树身佈置的点苔反而展现蓬勃生机。整幅山水甚具草木华滋之感。此幅描绘山石林木的用笔较为粗放,但仍保持文伯仁作品一贯丰富的细节,此画应亦为晚期之作。前景于苇草旁停憩小船的高士,或许正为悠游于家乡林泉风光的文伯仁自况。文伯仁溪山秋霁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文徵明长轴画作喜好层叠山石,结构出精严耸峙的山体。文伯仁的〈溪山秋霁〉虽然狭长,但画中的溪山林木却不重在显示高耸,而利用俯视的角度表现深度。策杖高士跨过具有长方形桥柱基座的弧状石桥,再沿著锯齿状的沿溪小径,行至正憩于床榻上隐士的草庐边。继续深入则可站在两株高耸的松树旁,眺望平静池面、对岸柱状山石,以及耸立于厚实云气上的远山。此图作于嘉靖丁未年(),虽属文伯仁早期作品,但已是发展出自己面目的杰作。文伯仁圆峤书屋图台北故宫画中岛屿有著巨大的圆形平顶,前方三角状青绿山体夹峙著红色道观建筑群,山间点缀各式林木,这是传说中的道教海上仙山圆峤山。但真正的主角应该是画面底部主客展卷对谈、童僕准备迎客的屋舍。此画为当时流行的斋室图,是针对「圆峤书屋」这个斋室名特别设计的山水画作。此作成于嘉靖庚戌年(),应是文伯仁传世最早的一件青绿山水画作。画中山石树木的造型与设色方式,皆为承自文徵明的图式,不过文伯仁灵活地重组出古意盎然的奇幻妙境。文伯仁万壑松风图台北故宫藏文伯仁新水晴峦图台北故宫这件作品亦作于嘉靖庚午年(),属于文伯仁晚期的作品。前景临流高士望著溪石上的一对立鹤,似乎要与友人一同行向山间。画面最上方几可触及云海之处,除了寺观之外,还有数间茅屋,屋外两人立于柴桥上俯视溪流,或许正期待著山下的友人到来。此处山色浅澹如玉,坡崖及太湖石上攀附著鲜碧小草与苔点,涧水平缓潺湲,烟云如涌。文伯仁将此处描绘得有若仙境,像是对家乡林泉的讴歌与礼讚。文伯仁吴山春霽台北故宫文伯仁山水图卷水墨设色17.9x.2厘米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文伯仁浔阳送客图卷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文伯仁蔚然深秀文伯仁松风高士图辽宁博物馆藏明文伯仁秋林叠翠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文伯仁溪仙馆图广州美术馆藏明文伯仁山村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明文伯仁骊山弔古图上海博物馆藏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71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