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文化圈尹国新书道西部文明播报
2024/8/28 来源:不详作者简介尹国新,男,年8月出生,年1月至年1月在清华美院书法艺术名家杨明臣书法艺术工作室高研班结业。书画研究院(特邀)研究员,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山西省第七次、第八次“文代会”书法界代表,山西省书法家协会理事,第五届山西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山西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朔州市书法、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书法作品曾在《书法》杂志和全国、省级报刊上发表作品6幅,有的作品收入《全国书法美术作品集》和入选《我们爱和平——两岸四地名家书画展作品选》《骏马奔腾梦——第二十一回书画名家作品国际联展》《清华美院书法艺术名家工作室高研班结业作品集》《书画研究院成员名鉴(第三卷)》,还有的作品入选《山西省第八届书法篆刻作品展》《三晋气象——山西省书法家协会历届理事作品展》和《黄河魂太行情——全国名家书画摄影邀请展》《美丽山西右玉精神书法摄影邀请展》等大型展览或书画专集。年受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文联之邀,参加了《与奥运同行山西省当代书画名家书画摄影邀请展》,还参加了《山西文联60年——全国名家书画摄影邀请展》等书法展示,作品均被有偿永久收藏。在第二届“松竹杯”全国书法现场大赛中荣获楷书金奖、行草书银奖,山西省第二届临帖展和首届北京电视书画大赛等赛事获奖。书法学术论文《试论书法艺术之八个结合》被收入《山西省第六届书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在清华美院学习时撰写的《学书感悟》一文被《山西日报》等报刊登载。其部分诗歌作品还收入诗词学会主编的《从胜利走向胜利一一诗歌艺术中的伟大祖国》及文史出版社出版的《之歌》等诗歌专集中。▲书法家尹国新 书法是汉字为表现对象,以毛笔为书写工具的线条造型艺术。它自年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后,不仅属于,也属于世界。书法依附于汉字,可以说是对汉字的一种加工和美化。练习写字是学习书法的开端和基础,学习书法是练习写字的继续和发展。鲁迅曾经这样说过:书法”它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书法始终历久不衰,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巨大的魅力。有些人说书法不就是拿一枝毛笔蘸上墨汁在宣纸上写几个字吗?其实远非这么简单。其实学书法入门深者才不觉其浅,入门浅者是不觉其深的。书法难度大的原因主要因为有法度,也就是“书法之法”,这“法”包括“内法”和“外法”。书法的“内法”是指:笔法、字法、章法和墨法。书法的诸法中,笔法最为关键,可以看作是诸法的根本。笔法包括执笔和用笔。元代大书法家赵孟在《兰亭十三跋》中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在笔法之中,首重中锋与侧锋等用笔方法的运用。书写过程中,笔管竖直,笔毫除锋尖着纸外,其余笔锋直立状,这就是中锋用笔。中锋用笔的特点是线条圆劲、饱满、充实。书写时根据需要,笔管倾斜,笔毫也随着作不同程度的侧向着纸,这就是侧锋用笔。侧锋用笔特点是线条方、棱、利。明代王世贞、丰坊认为“正以立骨,偏以取态(妍)”,说出了正、侧锋的主要功能。正锋多为圆笔、侧锋多为方笔。书法一般用“拨蹬法”执笔。如果仅用手指,则力量微弱,范围也狭小,写大一点的字,要指、腕、肘三者相互配合,关键则在于发挥腕的力量,也就是说执笔在指、而运转则必须靠腕。从执笔、适腕到用笔,三者结合构成了书写的基本技法,统称为“笔法”。用笔的方法,前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总结出不少的经验,有些已成为书家们普遍公认和行之有效的规律。每写一笔,都包含着起笔、行笔、收笔的“一波三折”;笔锋都是“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上先下,欲下先上”;笔的运行不能平来直去,而要“收笔藏锋”,“逆入平出”;“横画竖下、竖画横下”;“有往必收,无垂不缩”。这可以说是篆、隶书和楷书用笔的基本法则。清代周星莲在其《临池管见》中有一段用笔的论述,颇有见地。“作字之法,先使腕灵笔活,凌空取势,沉着痛快,淋漓酣畅,不可思议。能将此笔正用、侧用、顺用、逆用、重用、轻用、虚用、实用、擒得定,纵得出,遒得紧,拓得开,深身都是解数,全仗笔尖毫未锋芒指使,乃为合拍”。懂得了各种用笔的方法及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再坚持练习,久久为功,熟能生巧,自然会融会贯通,运用自如,达到意在笔先,趣以笔传的“合拍”境界。字法通常是指字的结构之法。古人有“欧阳询结构三十六法”,黄自元间架结构九十二法等,都可以作为学习的读物和向导使用。汉字是由各种点画按照一定的规律连贯交接而成的。用笔的结果是形成各种形式的点画,而每一种点画无不包含在字的结构形态之中。曲尽书法之美,得娴熟地掌握各种点画的书写方法,古代有不少书法家,习惯于用“永”字的八种笔画来概括说明这些基本点画的用笔法则,同时又给这些基本笔画各赋以形象化的名称,以表示对笔势、笔意等方面的要求,这就是通常说的“永字八法”。在“永字八法”中点称为“侧”,横称为“勒”,竖称为“努”,钩称为“趯”,提称为“策”,长撇称为“掠”,短撇称为“啄”,捺称为“磔”。这八法仅是指楷书基本笔画通常形式的书写而言,并不包括汉字所有笔画的写法,同时这些写法也只是就它们在“永”字中所处的位置而言,如果调换位置,处在其它字中,其形态和写法也就随之而有相应的变化。例如“戈法”在八法中就没有,但它却是汉字中常见又较难写的一种笔法。相传唐太宗李世民起初就不能很好的写“戈”字,后来专门向书法家虞世南请教写法,才逐渐有所领悟。因为“永”字这八种笔画确实具有代表性,几乎能通一切字,所以特别对初学书法者还是挺有用的。宋朝姜夔在《续书谱》中有一段论述“八法”的文字,就是从形质和神采两方法面读的,有志钻研者可精读以拓展相关视野。我们的汉字是聚点画而成字。要将各种不同形式,不同数量的点画,按照一定的规划组织起来,从而把字写得重心安稳,穿插和谐、疏密得当,姿态优美,就得讲究字的形体结构,有的称为“结体”或“间架结构”,实际就是构成字的造型美法则。宋代书法四大家之首的苏东坡曾认为“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说明了真行草各体之间的关系。汉字楷书结构大体包括单体结构、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双合结构、包围结构(含半包围、全包围两种)、参差结构、三角结构、三联结构(有竖三联、横三联)、四角结构、多体结构。元朝大书法家赵孟认为: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进入当代,因有简体字与繁体字的结字确有不同方法。同时,各种书体不同,其结构形态自然也有所区别,即使用同一书体,也往往会因人、因时而异的。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孙过庭在《书谱》中对不同书体结构就有过这样的论述和解析:“篆尚婉而通,草贵流而畅,隶欲紧而密,章务简而便。“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以使转为形质;言简意赅的总结和说明了由于字体的差异,也形成了不同的结字特点。正书的结字之法,大体概括为:重心安稳、势态自然;笔画匀称,疏密得当;让就分明,顾盼生动;穿插和谐,笔意连贯。同时要注意视笔取势、补偏救弊;节奏明显、气韵生动,但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待。我们应在掌握规矩之后,再求变化,反复实践,大胆探索,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章法我们书写一幅书法作品,不仅要把每个单字写好,而且要把众多的字组成完整的篇章。这种通篇的艺术处理方法,叫做“章法布局”,也称“篇法”、“分布”。各艺术门类大多是有异中之同的。我国传统绘画把构图称作“经营位置”。其中就有“参差均衡”,“变化统一”,“对比调和”等基本原理;写文章把结构称作“谋篇”,不但要求文通字顺,而且讲究有开有合,既回旋跌宕、波澜起伏,又自然妥切,顺理成章;音乐上作曲,也讲究曲调的构成,利用音阶的高低,音量的强弱及音程的长短和休止等手段,形成富有特色的旋律和节奏,以便构成艺术形象和唤起人们听觉上的美感。这说明各种艺术形式无不应用对立统一的辩证规律来增强整体的艺术效果。书法章法,一般来说,要从量纸定字,首字领篇,行气贯通,字距与行距、书写格式、题款和钤印等方面来整体掌控,用心经营。因为书法作品不是内容的简单抄写,而是借助于书法艺术的表现手段去丰富、强化内容所要表现的思想情感,并给人以视觉上美的感受。这样就必须使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大小适宜、黑白相衬,疏密得当、虚实相安、首尾相接,照应谨严,既舒畅而又有节奏,既富于变化又浑然一体,达到“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的艺术效果。笔法讲的是用方圆藏露一笔一画如何书写;字法讲的是用疏密虚实对一个字的组织结构;章法讲的则是对所写内容通篇排兵布阵的安排。由此可见三者各自有不同的“责任”和关系。如果把“用笔”与“结体”好比建筑材料,章法就是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同样是水泥、砖瓦、木料、钢材,由于不同的“书法工匠”来建设,有的可能只能盖成平房、大楼、也有的却能建成书法的“故宫”、“粤港澳跨海大桥”。墨法是书法技法中一个重要部分,它以浓、淡、润等不同变化,表现出十分丰富的艺术效果。墨色的变化不仅影响到作品章法和整体布白的艺术效果,而且对作者贯注于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及意境的表现均影响重大。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然非多见古人真迹,不足与语此窍也。”历代书家都十分注重用墨,历史上称为“浓墨宰相”刘墉与“淡墨探花”王文治就是指清代用浓、淡墨之法引人注目的两位书法家。墨法有浓墨、枯墨、润墨之分。浓墨用浓量创作可以给人以笔沉墨酣富于力度之感,篆、隶、正、行书创作皆宜使用。宋代苏东坡作书善用浓墨,他以为书法墨色要:“湛湛如小儿目睛乃佳也。”书法用墨要有这五个特点:黑、活、纯、润、深,这样墨色才能出彩。浓墨在传统哲学范畴阴阳两极中属阳极,反之,淡墨则属阴极。浓墨能表现出雄健刚正的内蕴气度。淡墨淡墨作书给人以淡雅古逸之韵。但淡墨不宜太淡,太淡易伤神采。一般淡墨用于行书创作,不宜用作篆、隶、正书。明代董其昌、清代王文治等名家擅长用淡墨。枯墨飞白、枯笔、渴笔是书家运用枯墨进行创作时较常出现的三种形态,能较好地体现沉着痛快的气势和古拙老辣的笔意。唐代孙过庭《书谱》中“带燥方润、将浓遂枯”所指的即为枯墨用法。汉代蔡邕、唐代武则天、宋代米芾都善用此法。枯墨宜于表现苍古雄峻的意境,篆、行、草书适用于这类枯墨风格特点创作。润墨 指润泽的墨色从点画中微微漫润晕化开来,古人形容这种富于韵味的墨法为“润含春雨”。明代大书家王铎喜用润墨并创立了独树一帜的“涨墨法”。“当代草圣”林散之也善于妙用“润墨”之法。润墨适宜于表现外柔内刚、劲秀峻爽的意境,行、草书此类风格作品适用此种墨法。以上几种墨法并非一成不变,具体创作中,尤其是行草书的创作中,几种用墨方法可以整合贯通,尽显墨法之趣味,意境之韵致。古人可资,我们借鉴的“内法”即书法的内部规律。还有“外法”,是指书法的外部规律和与其他文化的联系,或者说与众多文化形态的关系,诸如书法与文字、书法与音乐、书法与绘画、书法与儒家、书法与道家、书法与佛家等等。因为仅仅有“内法”还不够,而要“技近乎道”,它还有一种与大文化的深层关系,就是“外法”。可以说书法的文化深度决定着书法艺术的高度。勿庸讳言,单靠字内工夫是不够的,还应当重视字外工夫的修养。宋代大诗人陆游曾告诫儿子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晋代朱履贞在《书学捷要》中也提到:“造诸无穷工夫,要在法外”,众所周知,学书法应当浸润文化,因为文化孕育出的书法,才有文化品味。文化元素融入笔意中,书法便有了“书卷气”。可见要有广泛的知识面支撑,才能够增强某一门专业的本领。比如绘画与书法、国画讲究“应物象形”与“骨法用笔”,这就不但与字体的造型相通,而且参用了书法笔意入画;如京剧发音,从丹田中发出,即要冲出去,又要从喉咙里把它拉回来,用力控制住,不使它轻飘地滑过,才能收以圆满沉着的效果。这和书法用笔,讲究“欲左先右,欲上先下”,“有往必收,有垂必缩”,使它在矛盾的运动中产生力量和变化的道理是相通的。再比如有的书家从篆刻艺术中吸取用笔古朴厚拙,方锐遒劲的用笔带有刀刻的意趣,使书法增加了“金石味”。还比如雕塑艺术的造型美,戏剧舞蹈演员的身段、情态,音乐中的韵律节奏,以及文学作品中修辞方法、结构布局和某些诗文所提供的境界等等,都对书法有可借鉴之处。只要我们理通神会,善于吸收,都可以溶化为创作书法作品的养料。苏东坡有诗曰:“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总而言之,我们必须重视书法的“外法”,以“外法”滋养“内法”,书法才能不断提升到新的境界和高度。最后,我以自己的一首旧作《沁园春·书道》修改稿作为结尾,抛砖引玉,就教于方家与同道:沁园春·书道碑帖流芳,博大精深,远久历长。伴文牍安恙,五体俱旺;凭心感物,审美霓裳。龙跳天门,形质双飨,心画古今情性扬。思昔往,翰墨融科举,兰迹殉皇。悟勤技道登堂。究典故先贤德艺双。览成洞画被,笔冢水缸。池水尽墨,稿祭侄亡。世界非遗,家国滋养,言志抒怀天地煌。梦,愿国盛民强,书法无疆。以下请横屏欣赏文字:尹国新责编:薛海涛来源:朔州艺术家作者/来源:朔州广播电视台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