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史五代杨凝式及其他书家

2025/3/28 来源:不详

如《三国演义》开篇所讲“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经历了三唐的长期天下大统之后,中国又进入了长达七十多年的大分裂时期,即五代十国时期(-)。

(五代十国时期全图)

五代时期,中原王朝不断更迭,政治形势极不稳定,这是典型的“乱世”,我们知道,“乱世”是不利于艺术发展的。所以,五代时期的书法史,我们需要提及的书法家是屈指可数的。

杨凝式(-),字景度,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人。一作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或出郡望。唐哀帝相杨涉之子。自号癸巳人、杨虚白、希维居士、关西老农。因其后汉时任职太子少师,又称曰“杨少师”。又因佯狂(乱世,文艺家常常佯狂以自保),时人称之“杨风子”。

(杨凝式画像)

杨凝式天祐二年()登进士第,后历任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官至左仆射,太子太保,显德元年()冬日卒于任上,赠太子太傅。杨凝式形貌寝陋,不能远视,但率性狂放,不拘小节,又以诗书寄情,吏隐如愚(他的“愚”是故意装出来的)。

杨凝式以善书名高五代而声继三唐,为一时之杰。当时,释门与道家对其更见景仰,张齐贤《洛阳缙绅旧闻记》卷一中记载了杨凝式的书法掌故:

杨少师凝式……能文工书,其笔力健,自成一家体……在洛多游僧寺道观,遇水石松竹清凉幽胜之地,必逍遥畅适,吟咏忘归,故寺观墙壁之上,笔迹多满,僧道等护而宝之。院僧有少师未留题咏之处,必先粉饰其壁,洁其下,俟其至。若入院见其壁上光洁可爱,即箕踞顾视,似若发狂,引笔挥洒,且吟且书,笔与神会,出其壁尽,方罢,略无倦怠之色。游客睹之,无不叹赏。故冯瀛王次子少吉尝于寺壁留题日:“少师真迹满僧居,只恐锺、王也不如。为报远公须爱惜,此书书后更无书。”进士安鸿渐题云:“端溪石砚宣城管,王屋松烟紫免毫。更得孤卿老书札,人间无此五般高。”

为了让他留墨题字,预先粉刷墙壁,写了字之后,又护而宝之,足见杨凝式在当世多么受欢迎。

但即使他的书法被人珍爱,但五代之季,干戈繁多,已经不允许他从容铭石留迹,所以杨凝式书法存世者多为题名与手札,几乎不见有一石著录。宋代内府曾收有草书《古意帖》和行书《韭花帖》《乞花帖》三通。

苏轼评价他:“笔迹雄杰,有二王、颜、柳之余,此真可谓书之豪杰,不为时世所汩没者。”言下之意,自颜真卿、柳公权没世以来,笔法衰绝,加上唐末的丧乱,人物凋落,至五代时,文采风流已经扫地殆尽,惟独只有杨凝式独留书史。

黄庭坚的评价更高,他认为即使追寻自晋以来五百年书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之后书法超逸绝尘者,也惟有颜真卿和杨凝式二人,他说:“由晋以来难得脱然都无风尘气似二王者,惟颜鲁公、杨少师仿佛大令。鲁公书今人随俗多尊尚之,少师书口称善而腹非也。俗深晓杨氏书,当如九方皋相马,遣其玄黄牝牡乃得之。”还有一首著名的诗:

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

这是说杨凝式的书法,不像平常世人一样,只学到了王羲之《兰亭》的样貌,而杨凝式的行书才是真正学到了王羲之的神髓,得其精神,下笔即得规矩。

存世杨凝式书迹仅《韭花帖》《夏热帖》和《神仙起居法》三通(布丁又补《草堂跋》一种)。

《韭花帖》,即宣和内府藏本之仅存者,风度凝远,萧散有致,直追晋唐气韵,宜其黄庭坚特有“下笔便到乌丝栏”之评。如图:

(《韭花帖》)

《夏热帖》是草书,用笔沉着而不失潇洒,结字体势雄奇险崛,与他的楷书、行书作品相比较,艺术风格迥异。惜过于糜烂,存字完者无多,至无法逐字译释。如图:

(《夏热帖》)

《神仙起居法》则欹侧而寓谨严,如刘熙载《书概》所言:“机括本出于颜,而加以不衫不履,遂自成家。”如图:

(《神仙起居法》)

关于杨凝式,启功先生有诗赞为:“非狷非狂自一家,草堂夏热起龙蛇。壶公忽现容身地,方丈蓬山是韭花。”诗中提及的“草堂”指的是卢鸿草堂图后有杨书跋尾一段,一般认为,这也是杨凝式的真迹,启功先生认为其“天真烂漫,一气呵成,持比鲁公祭侄稿,竟无多让。”如图:

(杨凝式草堂图跋)

那么,我们现在能见的杨凝式书迹,合计总有四种了。

五代书家为后世称述者,杨凝式之外,尚有王文秉,李鹗以及贯休三人。

王文秉,丹阳人,出身江南刻石世家,南唐时见任左千牛卫兵曹参军。以小篆名世。李日华《紫桃轩又缀》有记:“南唐王文秉,工小篆,自号王逸老,欲与逸少相抗。”

李鹗,后唐四门博士,官至国子丞,以楷书名,宋赵明诚《金石录》收有其《后唐汾阳王真堂记》正书一石。朱关田先生称其楷书“虽见平俗,然所写欧体,殆为后世印刷宋体之滥觞,厥功不当抹煞。”宋体字其实来源于这里。

贯休(-),俗姓姜氏,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人。七岁出家于本乡和安寺。《宣和书谱》卷十九称“作字尤奇崛,至草书益胜,崭峻之状,可以想见其人。喜书《千文》,世多传其本。虽不可以比迹智永,要自不凡。”

至于同时名书家徐铉,仕于南唐;王著,举于后蜀;郭忠恕,曾为后周书学博士,惟其显赫于宋代,此不详述。

(之,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88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