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middot推荐中秋穿越时空

2022/5/5 来源:不详

北京痤疮医院那个好 http://m.39.net/disease/a_9306228.html

想了解中国自古以来传统的花草文化吗?

想知道古代的文人雅士是怎么养花弄草的吗?

今天,给大家郑重介绍一本书——《花草竹木》(小精装校订本,“事物掌故丛谈”之一)带你穿越时空,围观古人养花弄草的雅致生活。

《花草竹木》

杨荫深著

上海辞书出版社

养花自古以来就是一件风雅的事,古人对于花草的热爱远甚于现代人,不但把花养得极好,对花草的选择都是有讲究的,那你知道文人雅士都在家里养什么花吗?

民俗学大家杨荫深先生所著《花草竹木》,向我们介绍了古人喜欢的二十余类植物花草。如书中有载:“牡丹向称为花王,然其花于古未闻,六朝时亦极少见,至唐宋始为人所推崇。”古人养牡丹的技术非常成熟,从唐朝时人们就能让牡丹四季开花,雍容华贵、国色天香。

梅花剪雪裁冰、一身傲骨,凌寒独放,是坚韧不拔的人格象征。梅花五瓣,象征五福,有吉祥、好运的寓意,所以常用喜鹊、梅花图表示“喜上眉梢”,意为春到、福到,好事将临。

兰花生于幽谷、与世无争,是高洁淡雅、谦谦君子的象征,世人常以兰花比君子。兰花可以形容一切美好的事物:好的环境叫“芝兰之室”;女子心性聪慧善良叫“蕙质兰心”。

苏轼曾曰:“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花草竹木》载:“竹非草类,故晋戴凯之《竹谱》云:‘竹不刚不柔,非草非木。’”竹节中通外直,宁折不屈,对一个民族来说,是气节的象征;竹叶青翠潇洒,对读书人来说,是清雅的象征;竹可报平安,对老百姓来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故古人都喜欢在屋旁种一丛竹子。

《花草竹木》载:“古来爱菊的人,大约要推陶渊明了。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最为后人所羡传。”此后菊花便被世人称为“花中隐士”!菊花不与百花争艳,性情孤傲,霜秋时节怒放,花姿雍容,恬然自处。

《花草竹木》载:“芙蓉本为荷花或莲花的别称。”荷花风姿卓绝,超然脱俗,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国人心中最圣洁的花,但凡家里有水池、河塘,甚至水缸,都会用来养荷花。中国的荷文化是非常深厚的,荷花不仅与道教、佛教都有密切联系,与民俗生活也息息相关,比如年画“莲年有鱼”“莲生贵子”都寄托了老百姓对生活的美好期望。

《花草竹木》载:“海棠传自海外,而形似棠,故此得名。”海棠花蕾红艳,似胭脂点点,故有花中神仙之称。在老百姓心中,海棠颇具富贵相,有“家有海棠花,平添富贵气”之说。

桂花的历史可谓非常悠久,春秋时期就记载招摇之山多桂,到汉代时桂花树成了名贵花木,只在宫廷种植,唐宋以后才开始在民间和庭院里广泛种植桂花。在《花草竹木》书中,作者杨荫深先生详细考证了桂花的得名由来、种类等问题,还载录了许多有趣的传说,比如对于民间耳熟能详的“吴刚伐桂”,书中记载道:

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又比如今天我们仍将在高考中取得优胜成绩称为“蟾宫折桂”,据杨先生考证,此说实始于晋郗诜而附会之。《晋书·郗诜传》云:

诜以对策上第,拜议郎,累迁雍州刺史。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帝笑。

痴爱花草的朋友们,《花草竹木》为我们介绍了这么多的花,你是不是也爱上了中国传统的植物?在礼教森严、物质贫乏的年代,古人仍尽力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庭前植桂,屋后栽竹,阶前梧桐,转角芭蕉,花坛种牡丹,水池栽荷花,坡地植松柏,盆里养兰花……每一种花草都有着明确的寓意和独特的美,其背后也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花草竹木》——中国古人雅致生活的宝典,充分展现中国人的传统生活美学与文化品格,在你焦虑浮躁时,为你留存一份对诗意生活的向往!

图书内容简介

《花草竹木》是中国民俗学大家杨荫深先生(-)在民国时期所著民俗学代表作“事物掌故丛谈”丛书之一。

《花草竹木》一书主要记述松竹蓍艾兰菊等的观赏实用价值。全书囊括了二十余类植物花草,如牡丹、芍药、蜡梅、水仙等,不仅对其观赏价值、药用价值、使用价值等,一一进行了考证,而且对植物喻人品的传统文化精神更是做了精彩阐述。比如说兰,通过引用各类典籍著作对兰的品种进行了考证,同时辨析了兰蕙的不同,并引申了兰蕙作为高雅花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全书都是以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介绍这些花草竹木,信息量大,同时极耐推敲。

新时代、新包装。上海辞书出版社精心校订、最新推出这套探究中国日常民俗百科全书“事物掌故丛谈”(小精装校订本),包括《岁时令节》《神仙鬼怪》《衣冠服饰》《饮料食品》《居住交通》《器用杂物》《游戏娱乐》《谷蔬瓜果》《花草竹木》以及《中国游艺研究》全10册。

追本溯源,是“事物掌故丛谈”的最大特色,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古人妙趣横生的日常生活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真可谓:民俗文化市井百态,民间记忆亲近历史。

资料:上海辞书出版社

编辑:段鹏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1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