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玉带明清玉器收藏市场中的热捧品种

2023/7/18 来源:不详

玉带板又称为玉带跨,从十几块至二十几块不等的扁平玉板,镶缀在腰带上,用于彰显古代官品爵位的身份标志。在中国古代,最早出现在腰带上以玉为装饰品出现在北周时期,一直沿用至明代,清代由于服制的改变,废除玉带制度。

明代玉带的使用贯穿了明王朝始终,它的制作与使用,不仅显示了明代玉器工艺的风格与特点,也反映出明代政治生活和等级制度的规制。因此,玉带的研究对于了解明代玉器的风格、特点、工艺水平及其所反映的明代社会状况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明代初期玉带延续元代风格,带銙数量没有定制,造型多种多样,亚字形、葵花形、半月形等特殊形制仍较为常见。从明代早期的永乐年间开始,玉带基本形成定制,虽然玉带仍分双铊尾与单铊尾两种,单铊尾玉带的带銙数尚不明确,但双铊尾玉带的带銙总数已固定为20块,带銙形制也固定为长方形、桃形、小长条形及弧首长方形等几种组合。

明代的玉带銙用料较薄,除光素者外,銙面多以减地浅浮雕、高浮雕,多层镂雕及透雕等技法琢纹,装饰有纤细繁密而富于变化的云龙、飞禽、走兽、花草、人物及当时盛行的吉祥图案等。

明代早期承袭元代多层镂雕技法,带銙纹饰交叉缠绕、错综复杂,常见云龙、动物、花卉纹饰;中晚期纹饰常区分出上层的主纹与下层的底纹,带有吉祥寓意的图案开始流行,纹饰极为丰富,象征祥瑞的龙、凤、麒麟、祥云,寓意吉祥的狮、鹿、马、驼、羊、兔、鱼、鹤、绶带鸟等动物,松、竹、梅、灵芝、荔枝、牵牛花等植物花卉,还有训狮、婴戏、臣僚等人物以及花托喜、福、寿等文字。琢纹技法比早期更多样,但纹饰趋于装饰化与格式化,较之宋元,气势上大为逊色。

在明代,玉带板的使用有着严格的规定,仅限于皇帝、藩王、建立功勋受封的公、侯、伯、驸马及夫人。文武官员的朝服革带,也因品秩的高低而不同:“一品玉,二品犀,三、四品金,五品银钑花,六、七品银,八、九品乌角。由此可见,明代一品以上方许佩用玉带。

对玉带板纹饰一般没有严格的规定,可以是动物、人物及各种花鸟,但对使用龙纹图案是有严格规定的,唯有帝王或帝王特赐玉带上才可以纹饰龙纹。

明代玉带又分光素与琱文两类,光素玉带使用较多,《明史》中也多有记载,定陵中出土玉带中有10条即为素带,已发现的明代藩王亲贵墓中所出玉带,素带也占很大比例。可见光素带并非等级较低者使用。就出土发现与传世光素带之质地看,多以玉质精纯的白玉为主,不饰纹饰可能与玉质较好,为凸显玉质之美有关。

明代玉带的雕琢技法相较前代有了很大提高,工艺繁缛细腻。唐宋玉带多以浅浮雕图案为主,如胡人戏狮、胡人献宝、高士图或云龙纹。至元代,镂空技法发展至玉带上,开始出现双层镂空之龙纹、花草题材于玉带上。至明代则发展成熟,以单层高浮雕、双层镂空雕乃至三层镂空雕为精美。

明代玉雕自中期后受到文人画兴起的社会影响,画面构图也开始出现模仿文人画的构图,多以松竹梅等暗喻君子的花卉植物以表达清新的书卷之风。同时也有“五老图”“八仙庆寿”“百子婴戏”等喜庆吉祥的图案纹饰。在镂空图案中,受到明代中期以后雕漆工艺的影响,底纹常饰以锦地纹,如十字锦地纹,万字锦地纹等。

明代玉带板相较于前代之唐宋时期,存世量较大,但成套者很少,多为出土品。但就收藏而言,单片之玉带板颇具收藏价值。

玉带,作为明代官作玉器的一部分,基本都以优质的玉料与工艺琢治,代表了当时较高的工艺水准。从使用者的品秩上的严格规定也决定了其存世量相较于其他明代玉器少很多。此外题材的多样,纹饰的多变也富有品藏之趣味。

玉带

收藏市场的热捧品种

近年来,玉带板的市场价格一路走高,明代玉带板整体价格上涨迅速,玉质精纯,工艺繁缛,题材少见者涨幅更甚,成为明清玉器收藏市场中的热捧品种。

究其原因,无非有三,其一,随着玉器收藏的升温,明清玉器以其存世量大,鉴别难度相较于高古玉器较低,工艺题材贴近当下社会而倍受亲睐。而随着价格的水涨船高,玉牌子,圆雕件的价格涨幅很猛,而过去不引人注意的玉带板以其价格相对较低,可佩可玩,玉质工艺俱佳成为市场新宠。

其二,明代玉带板,代表着明代的官作玉器,有较高的工艺水平并沾染皇家气息,国人受“蟒袍玉带”等传统富贵观念影响较深,也乐意收藏这类玉器。

其三,当下的古玉复仿制技术发展迅速,逼肖程度高超,尤其表现在明清玉牌子、圆雕、器皿摆件类,大大提高了收藏者的风险系数。而明代玉带板,原本并非市场热捧,且工艺繁复,费时费工。同等玉材,仿制玉牌子获利比例远超带板,且工艺耗费远小于带板,故而仿品很少涉及。

基于以上三点,玉带板在近年成为收藏市场热捧品种也就不足为奇了。

明代玉带作为中国古代玉带制度最后的辉煌,贯穿明代始终,成为玉带制度发展的集大成者。随着古玉收藏的兴盛,玉带作为一个逐渐被发现和重视的品种,将会越来越受到玉器收藏爱好者的追捧。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514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