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山著名道观,人物简介一

2022/6/8 来源:不详

青城山作为道教名山,环境清幽,素来有“青城天下幽”的美名,但作为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它还人杰地灵,在此修道的道长不胜枚举,且高道辈出。今天小编就带大家认识认识从古至今在青城山修道的高道吧!

01张拱山真人

张拱山真人,本名孔山,法名合修,自号半髯道人,生卒年不详。

张拱山真人其籍贯和所居道馆观有二说:据许健《琴史初编》说:张孔山为浙江人,幼年曾学琴于冯彤云,清咸丰年间(—)在青城山中皇观为道士。而民国《灌县志》却说其为重庆人,丰体而美须髯,清咸丰初寓漩口(今四川汶川县)川主宫,一时与游者皆知其名,以其能弹琴且善书也,后住县城城隍庙,遗留字迹颇多。

光绪元年(年)张拱山真人住成都康公庙,与唐彝铭在成都共同收集古琴秘籍。挑选首编成《天闻阁琴谱》。光绪三十年(年)张拱山真人云游至武昌以授琴为业,求授者颇多。张拱山真人所传曲谱有《流水》《高山》《化蝶》《醉渔唱晚》《潇湘夜雨》《渔樵问答》等,后辑成《半髯子琴谱》行世。

张拱山真人尤善琴、古音、古节,能写出各操神情,士大夫、名人雅士多拜为师,乐曲极富道家旨趣,其中《流水》一曲,因运用了其创造的“大打圆”及曲中反复运用了描写水势的“滚拂”与“隐伏复调”技法,故又称《七十二滚拂流水》。乐曲包括九段和一个尾声,通过深沉流畅的宇宙之中,由于其在古琴谱由和演奏上有极高的造诣,被认为是蜀派古琴的主要代表。

02李太浩真人

李太浩真人,清代康熙初年入青城山,最初在八卦台下真武庵修行。真武庵,原本是一座破败小庙,在李太浩真人数十年的苦心经营管理下,不仅殿堂重辉,而且还积蓄了相当的财产。

康熙五十年,李太浩真人将天台寺基业收购,改名为“本洪庵”,即后来的上元宫。当时,上皇观破败荒芜,李太浩真人又在康熙五十八年接管了上皇观庙务,数年后上皇观庙貌一新。

李太浩真人善于经营、精于管理,被公推为青城山贡茶茶首,年年为贡茶的生产往来奔波。上皇观山地土地肥沃,出产上等好茶,当地豪强富绅便用种种借口明争暗夺。李太浩真人将侵扰豪强告上衙门,胜诉后申请了官方戡定地界,明确了上皇观山林地产。雍正五年,李太浩真人把庙产周界刻在了石碑上,以让后来者明白无误,就在这一年,李太浩真人羽化。

  四川青城山的基本介绍

  青城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成都平原西北部、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区内,距成都68公里,距都江堰市区16公里。青城山古名天仓山。相传轩辕黄帝遍历五岳,封青城山为“五岳丈人”,故又名为丈人山。至于得名为青城山,有两种说法,一种是青城山林木青翠,终年常绿,诸峰环绕,状若城廓。故为“青城”山。

  另一种是青城山原名为“清城山”,因古代神话说“清都、紫薇、天帝所居”故名“清城”,唐代时佛教发展迅速,佛教和道教在山上发生地盘之争,官司打到皇帝那儿,唐玄宗信道,亲自下诏判定“观还道家,寺依山外”,然而诏书将“清城”写成了“青城”,所以改称青城山,山上至今保留有唐开元十八年()诏书全文。

  青城山为邛崃山脉的分支。青城山背靠岷山雪岭,面向川西平原。主峰老霄顶海拔米。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诸峰环峙,状若城廓,故名青城山。丹梯千级,曲径通幽,以幽洁取胜,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素有“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之说。它与剑门之险、峨眉之秀、夔门之雄并称四川四大胜景。景区面积平方公里。古人记述中,青城山有“三十六峰”“八大洞”“七十二小洞”“一百八景”之说。青城山分前、后山。前山是青城山风景名胜区的主体部分,约15平方千米,景色优美,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景点有建福宫、天然图画、天师洞、朝阳洞、祖师殿、上清宫等;后山总面积平方公里,水秀、林幽、山雄,高不可攀,直上而去,冬天则寒气逼人、夏天则凉爽无比,蔚为奇观,主要景点有金壁天仓、圣母洞、山泉雾潭、白云群洞、天桥奇景等。

  青城山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0年11月,青城山与都江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四川青城山山门

  青城山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名山,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自东汉以来历经二千多年。东汉顺帝汉安二年(公元年),道教创始人“天师”张陵来到青城山结茅传道,并在此羽化青城山遂成为道教的发祥地,天师道的祖山,被道教列为“第五洞天”。此后,青城山成为,全国各地历代天师均来青城山朝拜祖庭。天师道经过张陵及其子孙历代天师的创建和发展,逐渐扩及全国。

  晋代以后,山中道教渐盛,极盛时有道观70余处,胜景处。晋隋时期,天师道有北天师道和南天师道的兴起和地区教派的产生。青城山所传属于南天师道的正一教派。

  至唐末,著名道士杜光庭来青城山,天师道传统乃与上清道结合。上清道宣称修行得道可升“上清天”,比旧天师道理想的“太清境”更高。杜光庭后来在前蜀皇帝王建手下做官,官至光禄大夫尚书户部侍郎,封上柱国蔡国公,晚年居青城山近30年,著书立说,对道教的发展影响很大。

  明代,青城山道教所传属于全真道龙门派。全真道与原来的天师正一道不同的是,它主张修道者要出家投师,住庵当道士,不娶妻室,不吃荤腥,创立了一套养身习静的修练方法。明朝末年,战乱不断,道士逃散,直到清朝康熙八年,武当山全真道龙门派道士陈清觉来青城山主持教务,又使局面重新改观。现在的青城山道教所传属于全真道龙门派丹台碧洞宗。

  全山的道教宫观以天师洞为核心,包括建福宫、上清宫、祖师殿、圆明宫、老君阁、玉清宫、朝阳洞等至今完好地保存有数十座道教宫观。    建福宫坐落于青城山丈人峰下,今青城山山门前左侧,是青城著名的道教宫观,也是游览青城山的起点。因传为五岳丈人宁封子修道处,所以唐代开元十二年()创建时名丈人观,宋代改名“会庆建福宫”至今。

  建福宫筑于峭壁之下,气度非凡。其左侧是明庆府王妃遗址,西行1千米,即至岩石耸立,云雾缭绕的“天然图画”。南宋诗人陆游有诗描写当时的建福宫是“黄金篆书榜金门,夹道巨竹屯苍云。岩岭划若天地分,千柱眈眈在其垠”。建福宫后经历代多次修复,现仅存两殿三院。现存建筑为清代光绪年间()重建。现有大殿三重,分别供奉五岳丈人、太上老君、东华帝君等神像,均为清光绪十四年()重修;殿内柱上的字的对联,被赞为“青城一绝”。宫内殿宇金碧辉煌,院落清新幽雅,配以假山,点缀亭台,宛如仙宫。观宫内保存有古木假山、委心亭、明庆符王妃的梳妆台遗址,以及壁画、楹联等文物。宫前有溪穿过,溪水清澈见底,四季不绝。四周林木苍翠,浓荫蔽日,炎夏盛暑,身游至此顿感清凉,大有如入仙境之意。

青城山建福宫

  上清宫坐落在青城第一峰,始建于晋代,现存庙宇为清朝同治年间所建。现有老君殿、三清殿、道德经堂、文武殿和玉皇殿。宫门为石砌券洞,上有门楼,“上清宫”匾额为蒋介石年手书。

  老君殿供奉太上老君、纯阳祖师和三丰祖师。三清殿供奉三清神像和三清弟子十二金仙。道德经堂有楠木板壁,上刻《道德经》全文。文武殿内祀文圣孔子和武圣关羽。玉皇殿供奉玉皇大帝。上清宫内有五代前蜀所凿之鸳鸯井、麻姑池。宫后有圣灯亭、东华殿,直上第一峰老君阁。宫左侧玉皇坪有前蜀王衍行宫遗址。宫前右侧下有天师池、跑马坪、旗杆石、豹谷等古迹。当代国画大师张大千,曾在此寓居四年多,作画千余幅,留下了麻姑、王母、三丰祖师、张天师、花蕊夫人等画像石刻。

  上清宫位于青城山第一峰、距峰顶约米的半坡上。上清宫上有“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等摩崖石刻,夜宿上清宫,可夜睹神灯,朝看日出,雨后观云海,冬春赏瑞雪,奇趣无穷。

青城山上清宫

  老君阁位于青城第一峰绝顶(即彭祖峰顶,或称高台山、老霄顶),海拔高米,顶上原有呼应亭,取“登高一呼,众山皆应”之意。老君阁原为老君亭。于一九九二年秋改亭建阁,历时三载竣工。8年“5.12大地震”中老君阁被毁坏后又重建。今阁高33米,共九层,下方上圆,层有八角,象征天圆地方,太极八卦;外观呈塔形,尖顶,中堆三圆宝,寓意天地人三才。阁内中空,庄严耸立太上老君坐莲像,像高7.3米,连座台高10.37米。阁外露天台封基,用汉白玉石依势而建,海漫栏槛、曲折迁回盘旋而上至阁顶。晴霁可眺览岷邛青峨远近数百里风光及天府平川数百里秀色,可谓集天下之壮观也。    阁内老君造像,以徐悲鸿当年在青城的遗作《紫气东来》(老子跨青牛出关图)为蓝本,经许多学者、艺术家和鉴赏家精研,并由青城山道友绘制、塑造而成。老君像高十三米六,连牛身通高十六米。悉按古典建筑规范,用钢筋水泥浇铸,精铜包里,金光炫目,栩栩如生。

  老君阁建筑群包括东华殿等处。其中东华殿的一百平方米,长五间,中祀东华帝君,左右龛分祀吕纯阳及锺离权。

8年“5·12”大地震后重建的老君阁

  天师洞又称常道观,是青

山最主要的道观,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道教宫观。相传东汉末年,天师道创始人张道陵曾在青城山山腰第三混元顶峭壁间修炼布道,俗称天师洞。原观早毁,清代重建,有殿三重,名三清殿、三皇殿和黄帝祠。三清殿是主殿,建于年,是一座重檐歇山顶楼阁式建筑。殿前铺设通廊石阶9级,前檐排列大石圆柱6根,殿堂横列5间,正中高悬清朝康熙皇帝的御书匾额:“丹台碧洞”。殿前高悬几副对联,其中一幅写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此联既深得老子道家思想的真传,又暗含“一气化三清”的深刻寓意。三清殿中供奉的是道教至高无上的三位尊神,即居于玉清仙境的元始天尊,居于上清仙境的灵宝天尊,居于太清仙境的道德天尊。道教认为,这三位尊神正是天下万事万物的创造者。

  三皇殿,为天师洞右下角一小殿,殿内供奉伏羲、神农、黄帝石刻造像各1尊,高约1米,唐开元十一年()雕造,皆为坐像。洞门前有一株古银杏树,高约50余米,胸围7.06米、直径2.24米。据说乃张天师手植,树龄已达余年。

  黄帝祠初建于隋代,是天师洞最早的殿宇之一,故而宋代又曾以此来称呼天师洞。道教以黄帝、老子为祖师,相传黄帝曾在青城山跟随仙人宁封子学道,宁封子还协助他打败了蚩尤。后来黄帝功德圆满,乘龙升天成仙,宁封子被封为青城山的主治神仙,黄帝在此山自然也有突出的地位。故而在青城山不仅三皇殿供奉黄帝,并且还单独为他修了一座黄帝祠。其正门横额上有于右任先生手书的“古黄帝祠”四个大字。黄帝祠左侧有一洞,相传乃张道陵修炼之处,此即人们所说的天师洞。洞窟的最上层有一石龛,其中供奉着隋代雕刻的张天师石像。面有三目,神态威严。左手掌直伸向外,掌中握有天师镇山之宝:“阳平治都功印”。洞外还有张道陵三十代孙、宋代虚靖天师张继先的塑像。

  天师洞附近景色幽丽,东有三岛石,巨石矗立,上有两条裂隙,故名。民间传说,张天师降魔时,见此石挡路,遂拔剑劈之,裂成三块,石上刻有“降魔”两字。石旁泉水环流,浓荫蔽天。沿着石隙所凿石阶,拾级而下,可下至海棠溪边,涧深壁陡,藤萝垂挂,无比幽静。天师洞西侧有掷笔槽,这是个六十多米深的幽谷,民间传说是张天师降魔时,作符掷笔而成的,景色奇幽。   

  年夏,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先生曾来青城山写生。他在天师洞独居一室,先后创作了屈原《九歌》中的插图《国殇》、《山鬼》等多幅作品,送给青城道士的《奔马》和《天马》图,已制成石刻陈列。

青城山天师洞(常道观)

  祖师殿古名“清都观”、“洞天观”、“真武宫”位于青城山天仓峰,背靠轩辕峰,面对白云溪。天师洞右后侧山腰间,出天师洞过访宁桥即到。创建于唐代,是青城山道教主要宫观和重要景点之一,唐代诗人杜光庭、薛昌,宋代张愈均在此隐居。唐睿宗的女儿玉真公主也曾在此修道,以求成仙。该殿环境幽静,殿内在真武祖师、吕洞宾、铁拐李等神仙塑像及八仙图壁画、诗文刻石等。现存殿宇建于清同治四年()。殿内供奉真武大帝、东岳大帝、吕洞宾及张三丰塑像。

  祖师殿附近有闻胜亭、问道亭。闻胜亭为冯玉祥所建。抗日战争期间,冯玉祥寓居于此,闻日本投降,喜而建此亭以为纪念。问道亭相传是黄帝拜见仙人宁封子问道处。祖师殿后有薛昌浴丹池、云松塔、轩辕台等古迹。 

 

青城山祖师殿

  朝阳洞位于主峰老霄顶岩脚,洞口正对东方,深广数丈,可容百人,传为宁封丈人栖息处。清人黄云鸽曾在此结茅而居,并撰联曰:“天遥红日近,地厌绎宫宽”。近代画家徐悲鸿也曾在此撰联:“空洞亲迎光照耀,苍崖时有凤来仪”。

传为宁封丈人栖息处的朝阳洞

  圆明宫坐落在青城丈人山北木鱼山的缓坡谷地。旧名清虚观,为青城山道教宫观之一。圆明宫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后屡有修葺。因供奉圆明道母天尊而得名。宫内有四重殿堂:前为灵祖殿,供奉灵官神像;二殿为老君殿,供奉太上老君;三殿为斗姆殿,斗姆即圆明道母天尊,为北斗众星之母;后殿为三官殿,供奉天、地、水三官大帝,及全真道的吕祖、邱祖和重阳祖师。殿堂之间,各有庭院,宫内宫外,瑞草奇花,楠木成林,松竹繁茂,有即景联云:“栽竹栽松,竹隐凤凰松隐鹤;培山培水,山藏虎豹水藏龙。”环境十分出静宜人。 

  青城山风景清幽。自古以来,人们以“幽”字来概括青城山的特色。青城山空翠四合,峰峦、溪谷、宫观皆掩映于繁茂苍翠的林木之中。道观亭阁取材自然,不假雕饰,与山林岩泉融为一体,体现出道家崇尚朴素自然的风格。堪称青城山特色的还有日出、云海、圣灯三大自然奇观。其中圣灯(又称神灯)尤为奇特。上清宫是观赏圣灯的最佳观景处。每逢雨后天晴的夏日,夜幕降临后,在上清宫附近的圣灯亭内可见山中光亮点点,闪烁飘荡,少时三、五盏,忽生忽灭,多时成百上千,山谷一时灿若星汉。传说是“神仙都会“青城山的神仙朝贺张天师时点亮的灯笼,称为圣灯。实际上,这只是山中磷氧化燃烧的自然景象。青城之幽素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推崇,唐代“诗圣”杜甫来到青城山写下了“自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为爱丈人山,丹梯近幽意”的佳句。年前后,当代国画大师张大千举家寓居青城山上清宫。他寻幽探胜,泼墨弄清彩,作品愈千幅,还篆刻图章一方,自号“青城客“。六十年代,张大千在远隔重洋的巴西圣保罗画巨幅《青城山全图》,供自己及家人卧游。晚年自云:“看山还故乡青“,“而今能画不能归“,终身对故乡青城仙山充满着眷恋之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5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